还记得儿时,一到秋天,稻谷丰收了,放学回家最期待的就是在风谷车旁看着大人舀着稻谷,转着风车,听着风谷车里传来的声音。
天还未黑,还没到家,就已经看到院子里的一堆稻谷。稻谷旁摆着的是停滞许久的风谷车,棕色的外表,有些灰灰的,像是放在角落许久后落了灰,又像是用了多年后褪了色。
奶奶踮起脚尖,把手里的漏斗放到风谷车上面的口子里,调整好角度后,拍了拍手。爷爷和爸爸一起提着一个麻袋从屋里走了出来。爷爷嘴里不停地念着“哟呵,哟呵”,爸爸也咬牙切齿地用力搬,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手上的青筋在重力的作用下暴露出来。明明是体力活,本该抱怨的,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堆满了笑容。把麻袋放倒在地,解开绳,金黄的稻谷倾泻而下,再扯住袋子底端的两个角,往后拉,稻谷像瀑布般流下去。
在两个出口处放上两个大盆,撮箕也在稻谷堆上放着,等到万事都准备好了后,就开始进入状态了。
奶奶的右手开始摇动摇杆,风声从里面钻了出来,“呼呼……呼呼……”本来奇怪的声音在这里竟变得如此美妙动听,我享受着又好奇着。摇了一会儿摇杆后,奶奶就用左手把搁条放了下来。小时候,我对这个机器总是好奇心满满:为什么要摆弄这一根木条?明明有四个位置,为什么木条只放在第三或第二个位置?小时候天真,也没有学过看过,就以为像玩具一样是调速度的,一挡最慢,四挡最快。现在明白了,心里也有了丝苦涩。
奶奶准备就绪后,爷爷也不甘示弱,蹲下身,将撮箕的开口朝外,两手把稻谷往撮箕里刨,没有几下就装满了整个撮箕,然后拿起,往上面的大漏斗里倒。别看漏斗这么大,这一撮箕不仅装满了整个漏斗,还多出了一个三角。稻谷刚倒下去,下面也开始工作了,稻谷顺着漏斗壁从斗口经过顺利地流了下来,摇杆继续摇着,里面的风车也在有序地转着,稻谷和稻谷,稻谷与木板发出的声音很是清越,像是天籁之音一般,在我的耳边持续环绕,我听着,想着。等到漏斗里的稻谷还剩下一个底的时候,又一撮箕下去了,如此循环,累了就歇会儿,歇好了又继续干。
两个盆,装的却是不同的稻谷。一个轻如鸿毛,出来后不老实地在空中飘着,像虫蝶一样,在空中翻滚跳跃,最后不老实地落在了盆的外面,静静地躺着。一个重如泰山,像坐滑滑梯一般,老老实实地从里面出来,再老老实实下去,最后老老实实地躺在一片稻谷里。如此循环,一个人累了就换另一个,所有人默契有加,像是排练几十遍后再合演一样,每个人在这件事上都有自己的角色,我俨然成了一个旁观者。
每次好奇凑上去看的时候,爷爷总会用手臂挡着,让我不要靠近,小心地提醒着。每次看到稻谷和谷壳出来时,我心里总在想:为什么可以分出来?怎么会这样?可顶多也只是想想,没有问。每次想去玩一玩那个摇杆,最终还是不敢。
一天的量都做完后,就开始收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会装成大人的模样,一手摇摇杆一手摆弄搁条,嘴里还念着:“倒下去,可以倒了,唉,倒。”总是逗得旁人好一阵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麻袋都堆在一起,我在那里爬上爬下,全然不怕摔着。
每次回想,心里都不由得一阵失落,曾经也只能是曾经了,现在怕早已物是人非。看着小孩子追蝴蝶,抓蝴蝶,没追到还开心地笑,只会觉得他们幼稚。可转念想想,谁不曾是那个追着蝴蝶开怀大笑的孩子呢?
教师点评:主题清晰,结构清晰,文笔优美,情感真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章标题新颖,文中分享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作者可以再多注重一下对详略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