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小志

初一 叙事 934字
2022-10-05 20:34:43

印象中的元宵,似乎是古风古味的。孩提时期,提着鲜艳花灯奔跑的身影,熙熙攘攘的街道,大人们脸上愉悦的神情,都随着梦远去了。

乡下的奶奶家旁边,有一条小道通往古庙。元宵节那一天,庙里经常会举办各种活动。那时候,我喜欢去奶奶家,不为其他,只为看一眼灯火辉煌的夜景。

做花灯是元宵的习俗。做好了,晚上提着它与小伙伴们互相攀比。倘若大家公认你的花灯最好看,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手巧的奶奶坐在我旁边,悉心指点。奶奶通常做好框架,再拿出彩纸和画笔,让我自己构思图案。最难的就是贴图案了,胶水由米浆熬成,黏性很好,倘若贴皱了,撕下来可就难了。我常常贴得满头大汗,或是浪费许多彩纸,不由十分烦躁,可一想到晚上可以提着花灯玩耍,便打起精神。实在懒得做,便央求奶奶。一顿撒娇,奶奶就乐呵呵地答应了。这是快乐的起源。

晚上,那条小道便热闹非凡了。挂着红红火火的灯笼,贴着一条条字谜。大家纷纷期待地仰起头来,互相给出答案。街边有许多小铺子,亲切的大姐姐笑眯眯地招呼:“免费的汤圆喽!”几个小伙伴又争先恐后地奔去,坐在温馨的小座椅上,吃着热乎乎的汤圆,即使是冬夜,内心也暖暖的。

顾不上擦嘴,转身又奔向下一个摊位。买一些小玩意儿,或看一些奇妙的小动物。不远处有套玩偶的游戏,我经常兴奋地拿着圈套,拍拍胸脯向大家保证。失误一两次没关系,因为我们不仅在套玩偶,也在套我们的快乐。听,远处已经奏起锣鼓,一出好戏快要开始,我们又飞奔过去,一手提着花灯,一手抱着玩偶,挤进大人堆里,台上“咿咿呀呀”地唱,我们摇头晃脑地听。听腻了,又一头钻出来,一同商量去领那孔明灯。灯火之下,几只孔明灯摇摇摆摆飞向天空,是否寄托着我们的梦及逝去的童年?

这是一个传统的元宵节。或许正是这种传统文化,造就一个美丽的民族,也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梦。

如今,小巷被拆了,只剩古庙孤独站立,见证时间的流逝;长大的少女无暇再做花灯,那些框架也被堆在角落,再无免费的汤圆,超市里虽有现成的售卖,可再无童年的味道。因为小伙伴们也都分散了。

更遗憾的是,竟无人再知晓元宵的习俗。提起花灯的事,大家只是一脸茫然,猜灯迷,更是被人遗忘。唯一记住的,也就只有吃汤圆这一习俗了。

元宵节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美好节日,有前人的智慧,也有后辈的奇妙想像。也许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习俗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不能遗忘它。遗忘自己的民俗习惯,犹如遗忘自己的民族,才是最可怕的。

风若吹拂,如入梦乡。今年的元宵佳节,只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但今后的元宵,是否会有不一样的风情呢?不变的是,我们对民俗以及民族的爱。

教师点评: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情感饱满。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中分享的经历一波三折,趣味盎然。文章标题新颖,文中分享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