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雨天随妈妈探亲。那年,我匆匆经过工匠奶奶的小屋,恰逢她抬眼望向门外。木桌上摆了琳琅满目的工具,奶奶手中顿了下来,投来的眼神中仿佛带着期望。双目如炬,似乎在赋予我使命。我矫首而望,只见门上牌匾写着赫然大字——“传承”。我不解,将好奇的种子埋入心田。
雨声淅淅沥沥,将思绪勾回现实。经过小屋,我再次被小巷中这扇唯一敞开的大门拦住脚步。屋内各式各样的风筝围在墙上,蝴蝶染得鲜艳,生机四溢,仿佛下一秒就要扑棱翅膀飞出小屋。奶奶坐在木桌旁,阳光穿过棠梨一般晶莹剔透的窗,打在她根根分明的白发间,投在她被风霜雨雪吹打的手上。
那手沧桑,却不颤栗:一刀、又一刀,奶奶的手捏住刀片,将圆竹削成竹片。每一刀都精准无误,每一刀都坚定卓绝。老花镜自鼻梁上滑落,奶奶却不伸手扶起。常有刺骨冬风穿堂而入,袄放在一旁打着寒颤,而奶奶仍如钢铁炼成的一般,似乎不曾受过冬风侵袭。
“阿嚏”——若非一声喷嚏,或许日落西山,工匠奶奶也不会发现我。奶奶停下割竹的手,我半张着口,不知如何解释。“要不要看奶奶做风筝?”工匠奶奶面上浮现和蔼神情,我这才走近。奶奶以削好的竹子作骨架,缓慢而沉稳地将画好的封面糊于其上。我低头,发现垃圾桶中竟塞满半成品:“为什么要丢掉?”“做事不能马马虎虎,这些风筝有点瑕疵。”奶奶口中念着,视线却仍旧定格手上。
雨声渐弱,浮云流尽,奶奶糊毕风筝,用两手举起,爱怜的眼神轻抚着自己初生的孩子。“奶奶,这儿都没什么人放风筝,做它干什么?”我不解,无意中的话语却泼得奶奶视线黯淡几分。她半晌才好似如梦初醒:“我家娃娃喜欢,他说这是咱们的文化,要传承。”“您家娃娃?传承?”“他打小喜欢风筝,说想我教年轻人,把风筝传承下去,一起建设中华。我儿子,是为人民服务的警察!是我的骄傲!”语毕,她顿了顿,眼中染上忧郁,“要是没出那趟警,他该二十三岁了……”我缄默,不再刺痛奶奶的心。
工匠奶奶精益求精,是传承了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匠人精神;奶奶儿子因公殉职,是传承了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奉献品质。
历史瑰宝中,中华儿女不仅传承手艺、传承文化,更传承其间割舍不断的情感,传承其中对作品精雕细琢的态度、熠熠闪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