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家中大人唠叨,筷子要拿七分,拿得长了嫁得远,拿得近了又没出息,递给别人筷子不能拿筷子头,吃饭时筷子不要插到米饭上,诸如此类的话,在我耳边断断续续地絮叨,从幼儿园到中学,从懵懂无知变得成熟。
使用筷子的规矩这么多,当然不小心的时候偏多,挨了不少训。儿时总觉得筷子发出的叮叮咣咣的响声与众不同,便喜欢敲着筷子玩,每到临近饭点,桌上筷子摆放就绪后,就拿起面前一双,欢快地敲起来。呵,别说,还真有趣!筷子头敲筷子头是一个音色,而筷子尾敲筷子尾又是另外-一个模样了。就这样,我手中的筷子乐器越来越多,偏偏还总喜欢找人炫耀,于是叮叮咣咣之声便从巷头走到巷尾。
时间推移,心中对这繁琐的礼仪的不满却没有跟着时光消逝,反而从一条小溪汇成了瀑布,汹涌澎湃地在内心叫嚣。在一次教训中,我脱口而出,用这筷子,为什么要那么多规矩?家人们先一愣,随后奶奶说话了,囡囡啊,教你这么多礼仪不是没有道理,你知道古人是怎样用筷子的吗?这可比我们复杂多了。我们现在的规矩,也只不过是古代文化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再说,一个人拿筷子动作就足以反映出他的教养,你说你去别人家,连筷子都拿得歪七扭八,那给人的印象就不好了。一通长篇大论,把我讲得有些云里雾里,而这其中的道理与学问,却在我头脑中慢慢明晰。
都说学问藏在书里,藏在眉宇之间,可为何就不能藏在小小的筷子中呢?古今上下,这小小的筷子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变化,而一双普通的筷子,也可以作为人格的标杆,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的体现,让人不禁佩服,小小的身板中,竟然藏着这么多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