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场散步,目光被散落在跑道上的一些小果实吸引了。俯身拾起一颗细细端详,如桂圆一般大小,但桂圆无法与之媲美。晶莹的果皮上微微起着精致的网状褶皱,在阳光下闪烁着琥珀般的光泽,恍若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怀着好奇心,我想回头寻找它们的“母休”。操场边,挺立着几棵高大挺拔的树,树皮光滑,呈淡青色,点缀着细细的横纹,显得十分秀气。羽状复叶已被秋风染得金黄,一如天边的秋阳那么灿烂。枝头还零星挂着铃铛般的果实,琥珀球似的。
是哦,是皂荚树!“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句子闯入脑海,与之一起的,还有这平淡无奇的小东西带给我的童年回忆。
我的童年就有它的陪伴,之前我洗手只能擦那块棕黄色的,带着一股臭味的洗衣皂,天一冷就硬得像石头,不管怎么用力擦,都起不了多少泡沫,所以我从小就不喜欢皂。所幸,大自然孕育了皂荚树。我们像猴儿似的“吭哧吭哧”爬上树去,扯了俗称“肥皂果果”的皂荚树的果实,小心翼翼地剥下它绿莹莹的外壳。用来洗手,不能等“肥皂果果”长老,得趁新鲜时采摘下来,此时果壳中所含的皂素最为丰富。我们来到洗手池边,将其浸湿放在掌心,不停地来回搓摩,雪白的泡沫从指缝间流淌而出,一股淡淡的植物清香随之弥散开来,这也成了我童年时和伙伴们的记忆。
当时,我们都感到万分惊奇,圆睁着眼睛,呆呆地注视着手掌间那神奇的变化,幻想着手心里的绿壳似乎是一个精灵正鼓着腮帮子不断地吹着泡泡,抑或是什么宝葫芦、聚宝盆之类的宝贝将泡泡源源不断地变出来。摊开双手,壳还是壳,只是被搓得皱了些、软了些罢了。它带给我们多少奇妙的想象、多少美丽的憧憬啊!
最惹人喜爱的还是“肥皂果果”中状如桂圆核、乌黑如漆的核了。这核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多少快乐啊!虽然啥都不缺,可还是喜欢大自然的馈赠,这是它送给我们最好礼物。在平坦的泥地上挖几个汤碗口大小、一指深浅的圆坑,用这乌黑的“肥皂核”玩“过山洞”的游戏。那专注的眼神、如飞的弹子和银铃般的笑声将我的童年点缀得色彩斑斓。顾不得泥地的脏,趴下来,一手曲肱枕在另一手之下,将食指弯曲成弓形,置“肥皂核”于关节的凹陷处,用大拇指头抵住,一个简易的“发射架”便构造完成了。眯眼,瞄准,蓄势,弹射,随着大拇指使劲一拨,小弹丸如流星般激射出去,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心也随之被牵扯了出去。“啪”,弹子落入面前一米多远的圆坑中。观者欢声雷动,射者喜笑颜开。一骨碌起身,顾不得掸去身上的泥土,跑到坑边,一探手捞起弹子,准备进“二洞”。连进三洞,便可称王。再看那“王者”,尽管衣服上满是泥渍,黄一块灰一块,但那昂首挺胸、傲视一切的架势,也颇有几分“帝王之气”呢。
记得有一回,我正摆开架势准备“进洞”,那时正是深秋时节,气温已然很低,清晨几乎天天可见如银的浓霜。正待发力推弹入洞,一滴清涕不由自主地滑落,滴落在手背之上。手微微一颤,弹子失却准头,从洞边擦过。唉,徒留一声叹息!
轻轻摩挲着这颗“肥皂果果”走回家中,一时好奇心起:皂荚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树?打开“百度”,输入“皂荚树”三字,图片中的树形与我所见大相径庭。它的果实并非球形,而状如豆荚,难怪叫“皂荚树”。真没想到我们一直在“张冠李戴”!输入“肥皂果”,跳出来的图片赫然显示繁密的羽状复叶以及龙眼般的球果。对,就是它!一看图下的介绍文字,居然叫“无患子”。网上说,“相传以无患树的木材制成的法器可以驱魔杀鬼,因此名为‘无患’,寓有幸福无忧、无灾难之意”,果皮“含有皂素,可代肥皂”,具有“抑菌、去屑、防脱、美白去斑、滋润皮肤”等美容养颜作用,还有“清热,祛痰,消积,杀虫”等功效。想不到今天才真正认识了它。
凝视着眼前这颗如蜡似玉的“无患子”,莹润的光泽中仿佛又幻出童年时纯真的笑颜,我不禁醉了……
教师点评:偶遇的小果实带“我”走进了美好的童年回忆,小作者也以此为素材,并结合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敏捷而谨慎的思维能力创作出了这样一篇有情、有心、有内容、有价值的“回忆录”,让人回味。小作者对文章节奏的把握十分到位,这体现在文章每一个部分的篇幅都恰到好处,做到了“开头精彩亮丽,不拖泥带水,是为龙头;中间充实丰富,描写生动而有感染力,是为猪肚;结尾余韵绵长,情意真挚,是为凤尾”。中间部分的描述十分出色,画面感十足,这也让文章看起来并不是简单的回忆,更像是“我”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再次经历了与伙伴们摘“肥皂果果”、把“肥皂果果”当玩具等趣事。在文章最后,“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当下,并对皂荚树和肥皂果进行了一番查询,这又让文章具备了科普性。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