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春打六九头。从我记事起,每年家乡的立春都要吃春饼、啃萝卜来“咬春”。今年‘咬春’这一天,妈妈带我一起做春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可能变得完美,但是我们却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要把春饼烙的完美,要领就在于让面更加松软,口感更好。正如大诗人袁枚的诗句:“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想想这味道,就够咽几口唾沫了。
我一边倒着热水,一边用筷子搅拌,还挺好玩,这面啊,水啊,自然而然地交上了朋友,变成了面絮:有的大些,有的扁些,有的像小雪花,有的像碎棉花。
该用手揉面了,我挽起袖子,开始用力揉揣,边压边推,让面上劲儿,揣面可是一项力气活,我的手腕都酸了饧好面后擀皮,我捏住剂子的一角,随着擀面杖的滚动,拇指和食指旋转面皮,面皮在手底飞舞起来,我的手仿佛成了面皮传送带,传出一张张轻薄的皮,擀面皮还真是一项技术活!
然后均匀地给面皮刷上一层薄薄的油,每一处都仔细刷到,这样能避免饼粘上,轻轻把它们像摞盘子一样摞起来,就开始上锅蒸。
我忐忑不安地站在灶边等着春饼,生怕离开一会儿,两张春饼就粘住了,于是在旁边准备香菜、韭菜、小蒜、油菜、大葱等食材,原来这就是“五辛盘”呀!春饼的主力军纷纷亮相了:小伞般的香菜、青翠的油菜、郁郁葱葱的韭菜、黄白相间的小蒜、小娃娃般的豆芽等。我将牛肉切成丝,鸡蛋摊成碎,再炒上一盘五色杂陈的合菜,寓意一年和和美美,这择料之精还的确有不少讲究!
惊异的同时,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立春要吃这些春菜呢?”妈妈说:“立春吃豆芽取生发之意,取其生发之气,作为身体生发的补充,还有养生的功效。”
原来这一天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包进食物中,也有世代繁衍的深意啊!
春菜备好了,饼也就蒸好了。
看着锅里的饼被水汽覆盖,掀开锅盖,一股麦香伴随热浪扑面而来。揭开春饼,在掌上细看,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松软细腻。这时候再放上软嫩酥香的摊鸡蛋,香脆爽口的葱白,无须豌豆苗,加上炒好的和菜与五辛盘,撒上香菜,再淋上一勺酱红油亮的甜面酱,小小的一张春饼,将满园春色尽收其中。
在口中细细品味酱汁与春菜鲜香的迸发,在麦香中细细品味浓浓的文化底蕴,我的手中仿佛握住了满满的春意。满满春意,正体现了家乡风俗蕴藏的美好寓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亦乐在其中。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恰逢立春之日,正采用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一年之计在于春。
用美好的心看世界,你就会懂得宽容,懂得尊重,人也充满了自信,手中的小小春饼不仅饱藏着这份美好,更饱藏着春天抖擞的精神与希望。拥有希望,就拥有一份自信;拥有希望,就拥有一份灿烂和辉煌。
教师点评:文章首先引用戴复古《寄兴》里面的语句“春打六九头”引起“咬春”之说和“做春饼”这一习俗,接着又引用袁枚大诗人的诗句“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来体现春饼的美味与“我”对春饼的喜爱。紧跟着,便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春饼的制作”了,在这一个部分,小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把面絮比作雪花、碎棉花,把香菜比作小伞,把豆芽比作小娃娃……不光如此,搅拌、和面、擀皮、刷油等一系列动作描写清晰而流畅,再加上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整个制作过程生动有趣。正所谓“累并快乐着”,通过自己的劳动,小作者不仅完成了春饼的制作还享受到了自己动手的成果,也由此感受到了家乡风俗蕴藏的美好寓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十分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