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米,看似平庸,却走得进千家万户,登得了大雅之堂。子路为它翻山越岭,靖节为它提笔作诗。它浓缩着日月乾坤,显露出洁白透彻,它是中华饮食的基础,是一家生存的必要之物。
米的一生注定不凡。春雨润物,土壤颤抖,水面轻震,又一颗秧苗勇敢地冲破地表,孕育在水田中。它吸吮田中圣水,汲取地中营养,吸收日月精华,努力向上拔尖。秧苗接受过数月的沉淀,直到秋意正浓,形成了稻。沉甸甸,金灿灿的,辉煌了整片田野。稻褪去外衣,我们才能一睹米的真容,白白净净的,覆着一层细粉末,如出浴的美人,用一层薄纱遮住了她白净的皮肤。
米遇上了锅,经过火与水的双重融合,这才卸下它的坚强,任由滚烫的水充斥它的身体,它翻腾着,在热水中渐渐圆润,然后沉静下来,随着热腾腾的白气,伴着特有的清香,躺在你的碗里,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
古时的米,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将糙米熬成粥,火候要慢,时间要久,米才能化得够软烂。一捧手的量,足以温暖流浪汉的一天。小家闺秀将淘米水留下,一日三次,用来洗脸,洗手,便能肤如凝脂。若还不够,将米精心磨成粉末,再经简单的加工,装进好看的小木盒里,这就是美白粉。皇室家族的米就分外讲究,须在国内最肥沃的土地种植,再由地方层层把关,确保在最优质,最新鲜的时候给御膳房呈上,这叫贡米。
米就这样,持续了几千年,占据着人的一生,承载着人的情绪。无论是婚礼,典礼还是葬礼,米总会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仪式。我们在发展米,米在满足我们。壮族儿女将米染成五种颜色,美食成了艺术品;桂林人把米磨成浆,一碗米粉暖心又暖胃;祖辈的米糕传承到今天,是许多中式糕点的原型。米以各种形式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故事,沟通着华夏儿女的情感,米生万物,米即万物。
谁知碗中米,粒粒皆有情。手捧这样一碗生命的浓缩,你是否能尝出一份炙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