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
“——打工人!”
“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不知从何时起,这几句像劳动号子一样的话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为生活、希望奔波的人们欣然接受了“打工人”这一新称呼。
“早啊,打工人!”我急匆匆地冲进校门,耳边划过这一声亲切的问候。我回过头,看见雨听正在不远处朝我挥手。我一把拉住她的手,边跑边说:“不早了,马上就是迟到的打工人啦!”刚刚安静下来的校园因我们风趣的对话、爽朗的笑声而多了一丝活泼的气氛。升入初三,我们这群为中考“打工”的人愈发不敢懈怠:校园里随处可见为我们加油打气的横幅;走廊里总能看见求知若渴的学生和诲人不倦的老师,试卷铺天盖地,握笔的手干燥而僵硬,黑眼圈越来越深,有时甚至疲惫得睁不开眼,但仍然强打精神,记下老师说的每一个重点……为中考“打工”充满艰辛,却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不拼一把怎么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脑海里回响着那句“劳动号子”,我们的读书声更洪亮了,手中的笔也握得更紧了。
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中考打工人”终于“下班”了,同为打工人的父亲在校门口焦急地等待,准备接我回“工人宿舍”。我每天早出晚归,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学校解决,原本承载了我丰富生活的家如今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可不就像打工人的宿舍?我坐在父亲的电动车后座上四处张望,想让高速运转了一天的大脑放空一会儿。路边摆地摊的商贩搓着手,深深地叹了口气,我想,也许是这一天的收入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吧;外卖小哥从我们身边疾驰而过,现在正是他们一天里最忙碌的时段吧,我希望小哥将所有外卖安全送达,忙碌过后也能吃上一份热腾腾的夜宵……我们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虽然时间已经不早了,但马路上依然车水马龙,无数打工人穿行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他们是这个城市的点点微光。看着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梦想匆匆前行的打工人,我不禁恍惚。
“想什么事呢?”父亲的声音将我的思绪打断。拍眼一瞧,到家了。我笑着摇摇头,跳下了车,往家走去。
进了楼道,只见楼梯上堆着些刷子、抹布和清洁剂,有些碍事,我便动手清理起来。“哎呀!真不好意思,挡路了吧?”一位中年男人匆匆走来,那张满是皱纹却洋溢着干劲的脸闯入我的视线——是住在楼下的邻居。他一边道歉,一边收拾堆在楼梯上的劳动用品。“没事,”父亲快步走来打圆场,“你辛苦了,这么晚还出去做家政。”“没办法,这是雇主的要求。再说这个时候去,挣得也多些,是好事嘛!”他和父亲寒暄了几句,然后拎着一大桶工具消失在楼道里。我感到心酸,像邻居这样为生活奔波的打工人可比我这个衣食无忧的“中考打工人”辛苦多了。这种乐观而不服输的奋斗精神也许就是打工人的“打工魂”吧!
回到家,母亲把为我准备的夜宵端上桌,打趣道:“辛苦啦,打工人!”“咦,你什么时候学会说网络语言啦?”我惊奇地问道。“我们也得跟上潮流嘛!”父亲笑着说。“我哪算打工人呢?你们每天的工作要比我考试难得多啊,‘打工人’这个称号是属于你们的。”我真诚地说道。“我们从事的‘工种’不同,但是都有迎难而上、努力拼搏的‘打工魂’!”母亲说。
我坐下吃饭,仍能听见窗外的鸣笛声。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斗志昂扬的打工人,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是劳动者,是奋斗者,是新时代追梦的“打工人”!
教师点评:“打工人”这一称呼,促成了文章中的多个“演化”:先是“联系自身”:将“打工人”这一时下流行词语及所代表的身份、内涵,与自己“初中生”的身份及生活加以对比,作者从中找寻出了共性和联系,由此为同学们那略显枯燥乏味、令人疲惫烦闷的中考冲刺生活添上了些许轻松与乐趣,也让自己那懂得“苦中作乐”也始终坚持不懈的良好心态得到了展现。其次是“由此及彼”:看到同样为了生活与未来奔波辛苦的人们,作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又做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从而用深切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对无数奋斗着的“打工人”们的敬佩与颂扬。最后是“意味加深”:“打工人”这一称呼不再局限于“打工的人”,在作者因年龄和身份而有所不同的、更加积极而昂扬的、更带朝气与进取之心的眼光与思考之下,“打工人”的指代、含义和承载的意义变得更加广泛也更加深厚——是劳动者,是奋斗者,更是迎难而上、努力拼搏的“追梦人”!种种演化,既包含着作者少年人的胆识与魄力,也蕴藏着作者的一番用心良苦,文章所拥有的价值、所携带的力量,自然不可小觑,也不可估量。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