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文一)

初一 叙事 789字
2022-04-13 19:30:20

故乡在襄阳,牛肉面是顶爱吃的,最喜欢寒冬的早晨,哈着白气进店,等一碗热腾腾的面……

“老乡,一碗面。”匆匆进店,屋子里很暖。襄城的面,总是赶着寒风出现,扑着热气。似是为着这份热,早晨的面铺总是挤满了人。

几两黄酒,几口豆浆,一碗牛油面,是裹阳早餐的标配。很早来了面铺,恰逢年后,人多得很,即使东方才刚见鱼肚白,吆喝声,叫卖声,就已在街上回荡了。

找个空位,取一小碗,舀豆浆,等面食时抿着喝,消磨时间。店里很挤,窗边倒很清静。襄城人会做面,看的是种享受:和面,揉那圆滚滚的白球,总是满手揉得通红,从指尖起,到耳后根都暴着青筋,使劲地摁那面团,拳掌并用,光是起面且要花很久。等到面起好,再用力地拉、拽、咬着牙扯面,直至成细细的面条,丝丝缕缕,比头发粗不了多少;抓一把面,手一摇,面条便随之散开,把面往滚烫的热水里丢,正落入锅里的长柄铁勺中,等个两三分钟,起勺,翻腕,转臂,一大团面混着热水,潇洒的落入大口碗里,顿时浓烟四起。

往往看到这时,我就兴奋得直搓手,口水花也不断地咽——即使不加料,光是凭那股诱人的面香,就够人垂涎三尺了。

面做到这份子上,师傅也累得满头大汗,喘着气捞一勺牛肉汤,浇在面上,香菜,葱花,海带,豆腐,牛肉混着热油洒下,鲜气混着麻与辣爆开,飘飘洒洒的弥漫在整个店里。

面到桌前,吃得很急,是为了不让面的热气逃开。有时很烫,便爱端着碗出店,坐在店边的小木凳上吃,看襄街笔直,一望无垠的大道,街边种着樱树,春花烂漫,夏果清甜。街头是老式的房屋,屋后就是菜地,菜薹,蒜苗,白菜,家乡的菜总是比外头的菜甜,也从没令我失望过。

外边的冷风一吹,面就不烫了,很快就吃完了,吃过后,心里和全身都火辣辣,暖洋洋的。过完了年,便要回浙江去,远行万里,却又总觉得心里飘着牛油的香气。奶奶是知道我所爱的。牛肉青菜,大包小包的寄来。老人年迈,牛肉不是家乡特有就叫奶奶不要寄,她却总说:“外头的,哪有家乡的味道呢?”知道奶奶疼我,便也没有多说。

用家乡的菜和肉下锅,煮碗面。同时滚着热气,不知怎的,心却没有那么暖。面是很香,又却总觉不够香。于是就拼命地加牛油,香菜,到头来,连那点仅有的香气也散了。

懊恼地看着眼前的面,想着奶奶的话。似一瞬间就明白了———是啊!外头的,哪有家乡的味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