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让”一定会让人联想到很多。让,不仅仅是一个字,更是中华传统的美好品德;让,是礼让,是谦让,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桥梁;让,是一个举动,它或许微不足道,却能让人感受到一颗善心。
从课本中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让”这个字。我歪着头天真地问老师:“老师,让是什么?”老师摸摸我的头笑道:“让啊!它可不仅仅是一个字哦!它啊,更是我们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好品德。”我又去问母亲,母亲也是笑了笑道:“让?是一个美好的举动,有了让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哦!”“这样啊。”我似懂非懂,哦,“让”原来是很美好的东西呀。
第一次,我看到了什么是让。那天,在我上学的时候路上很不巧堵了车。当时真是乱透了,车的鸣笛声与嚷嚷的吵架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杂乱无章的噪音。人们争执着互不相让。就在这时一辆车主动退了出去,让出了一条道。
这一幕没有谁是没看到的,道路顿时陷入了沉寂。风吹动,带起了一棵棵大树跟着晃动,树叶沙沙作响。不知为何,人们陷入了沉思,实在反省?还是在思考着什么。到最后这莫名的沉寂被几声清脆的鸟叫声打破了,世界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汽车依然前行,上学的学生依然上学,还是那么有秩序,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此时我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那个熟悉的字“让”我思索着:因为一辆车的谦让世界才有恢复了秩序。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让”的含义:是谦让,世界才变得美好了。
我感受到了“让”是什么,同事“让”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我努力做到了“让”。那天,我上了公交车,车上坐的很满,好在还剩一个位置被我抢到了。这时候,车门外走来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她走路一高一低,哦,好像有腿疾。车还没开那老太太就已经站不稳了。半晌,我见车里没位置了,于是主动让了出来。老太太见了,笑道:“好孩子,你可真善良啊。”我怔了怔,心里出现了“让”这个字,如今我又有了不同的体悟:让还可以是一个善意的举动,或许在不经意间,却很温暖。
时隔多年,“让”已成了一个习惯,伴随着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