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纷争,至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淌进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中。
1950是他出征的起点,1953是他归来的日子。他是一个村民,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和许许多多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一样,卫国戍边,保家卫国。去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妈妈带着一家人,前往拜访他。
下车,推开那扇微敞的大门,大块大块红褐色锈斑星罗棋布,看见他躺在木制的躺椅上,两眼微阖,静静地感受那浸染在微风里的浓浓秋意。妈妈热情地呼唤着:“老人家,我们来看您了!”听到声音的他,缓缓睁开眼睛,将头扭向大门方向。看见了我们,嘴角上扬,五官紧紧的挤在了面庞中间。“来来,快坐!”说着,招呼着我们坐下。斑驳的树影照映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环顾四周,一块金黄的牌匾挂在了内院的门口,上面写着:光荣之家。
已是九十五岁高龄的他,看上去仍是身体健朗,乐呵呵的。“这日子可是越过越快啊,你瞧瞧,以前多小一点,现在都长成大姑娘了。”他一脸慈爱的看着我说道。“可不是嘛,现在生活可也是越过越好了!”说罢,便向妈妈询问起外婆的近况。
前些天,政府组织了暨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他作为其中一员参加。那段日子,“70”这个数字,在张贴的海报上,拉着的横幅上,在这座小城里,随处可见。回到村子里,不断地向村民感慨:“这些年发展的那叫一个快啊,城里高楼林立的,乡下的田里收成也是越来越好了,我70年前就相信我们党的领导,党一定能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说着,不禁热泪盈眶。
我走上前去,坐在小木凳上,作为一名中学生,只是了解这段历史,
看过纪录片,而对真实情况并无真实感受,不由得更加好奇,便向他询问。他清了清嗓子,铿锵有力地说起:“当时啊,我是十四团的,枪声、大炮声,一个比一个厉害…”他说得极其严肃,我也听得格外认真,秋风吹过,我们的心依旧那般炽热。“转眼间,都70年了,这70年过的可真快啊!咱新中国啊,可算发展起来喽!”听罢,内心的满腔热血随之涌上心头,秋意浓厚,少年的热血沸腾。
从前的70,对他不只是个数字,更是对他过往经历的纪念,是他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的见证。如今的100,对我们也不只是个数字,它是时代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崛起的预演。
时光琳琅,等待国力昌盛,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共谱中国新篇章!
此生不悔入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