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是我家乡一温州的传统小吃,也叫绵菜饴或清明饴。
清早我和妈妈提着竹篮去采摘新鲜的艾草,看着那一簇又一簇碧绿的艾草,在风中摇曳,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跃动,我将艾草的嫩芽全部采摘下来,双手被艾汁浸染成了绿色,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艾香……
我们回家后,找来一个木盆,一家人围坐在木盆两侧,大家十分娴熟地拿起一根又一根艾草,把艾草去掉老梗和杂草。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就连房梁也回荡着笑声。不一会儿,艾草处理完了,大家又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
我看着母亲将艾草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焯水,两分钟后,水里荡着一层又一层碧波,我将手轻轻的放在水上,我的一根手指顿时被烫肿,我急忙将手伸出来,泪水情不自禁从眼眶里流出,我吸吮着手指,顿时嘴里一阵苦涩,后来母亲告诉我:"艾草本身会有苦味,所以放入适量石灰,可以去除苦味、软化艾叶,这样做出来的清明果才会好吃。"
我看这母亲娴熟地将艾草全部捞出,用清澈的井水快速冲洗,把艾草冲洗干净后,我抢先妈妈一步将盛艾草的漏斗抢过来,我对着母亲嚷嚷着:“我来!我来!下一步我知道,把艾草里的水分挤出来,让我来挤!"母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了。只见我把漏斗里的一小部分艾草拿在手里,双手用力地往里压,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水分还是没有挤干……母亲笑了笑说的:“还是我来吧,你那双小手……”我无奈的将漏斗还给了母亲,母亲娴熟姜肉洞里的艾草全部挤干了水,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团子,安安静静的坐在菜板上,样子看起来十分可爱,最后放入把小团子搅拌机,搅拌好后,挑出一些“漏网之鱼”,把那些“漏网之鱼”放在菜板上,用菜刀把捣好的艾草剁的更烂。
这样艾草就处理好了。
接下来是和粉,母亲把糯米粉和米粉按1:1的比例倒入盆中,然后加水充分混合,将和好的粉放入锅中把艾草紧紧的贴在粉的上面。
母亲将蒸好的粉和艾草轻轻揉搓,那一个个小团子似乎很享受似的,不一会儿一个个团子们都穿上了光鲜亮丽的衣服。然后将它们揉成长条,用刀将长条轻轻切开,分成若干个小团,填入馅料,收拢碗口,轻轻压成一个小圆饼。
在清明果上面抹上少量菜米籽油,放入模具里印出各式各样的花纹……
就这样清明果,就做好了,母亲将小团子们一个一个的从锅里拿出来,放到了盘子里,我把盘子端出来,一家人坐在桌前,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清明果,轻轻的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十分有嚼劲,油炸的清明果,汤汁四溢,十分鲜美,甜馅的清明果甜而不腻,唇齿留香,大家都说:“母亲的手艺好。”但事实确实如此,屋子里每一个角落都迷漫着清明书特有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