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是很郑重的习俗,对我而言是的。所以离开总挑选在接近暮色的时刻,杭州的灯渐渐亮了,高楼里飘出的火焰感觉是某种昭示。我问母亲为什么离开总在傍晚,对此她的解释苍白可是不容怀疑。她说:“这个时候走路上车少,而且高速上不收费。“我无法辩驳她,因为她的确是这样的一个妇人,她精打细算、减去不必要的开支,她善于谋算生意上的得失,可是对待生活总是从简,尽管发家后足够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她也总教导我要节俭。
母亲向来如此,性格里却还含着少年人的天真。这么说也许不对,但是在我眼里她就是如此。
她天真,尤其是对我还有家庭。再来杭州的前几年里,记忆中她总是与父亲对峙,那时候我还小,总是蜷在被窝里接收他们在沉默中爆发出强烈的争吵,碗筷被打翻在地,他们激烈时甚至手脚并用。她不懂得克制情绪,于是总拿离婚说事,深刻的是她翻找出我的纸笔,在木制桌上写下离婚的文字,然后要求父亲签字。父亲总在这时候恶狠狠地撂下一句“不在乎”,然后摔门而出。母亲在父亲摔门之后,总会陷入长久的沉默,等到我拉她的衣角,提醒她父亲已经走了,她才掉下一点一点的泪,又迅速擦去,我不敢说话,就假装看不到。实际上我是恐惧的。我害怕他们当真,当时我也很懦弱,即便现在也依旧如此。我不敢真的开口询问。
我在害怕,我清楚地知晓,我正在害怕。
可到底害怕些什么呢?对那恐惧之中未知的敌,我自己也讲不清楚。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活已经容不下争吵,因为生意的忙碌,反而意外地使二人间的关系和睦。
母亲其实是很单纯的,她总是相信我的骗术,又或者她识破了可是不愿意怀疑。我说她天真,不外乎她无条件地相信我。还有她总对生活满怀热忱。这尤其可贵。
教师点评:老话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作者写的这篇文章更是应证了这一点。小作者的叙述功底是不错的,生动的语言、动作描述让我们对“妈妈”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亦令我们对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能够感同身受,但文章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文不对题,从题目“我们终将抵达的地方”来看,文章是想写“家”的,也就是说内容应该围绕“家的作用”、“对家的思念”、“家之于人的重要性”这些角度进行叙述,但文章对于“家”的讲述基本没有,反而谈论了一些别的内容,这种“跑题”的现象是写文章的大忌哦!小作者还需认真思索,从写作目的出发进行文学创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