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乡下姥姥家长大的。闻着新鲜的空气,饮着甘甜的井水,看着无垠的田野,着无尽的快乐。偶尔去造访造访大树丫子,探望探望蚂蚁的家。期盼着滚滚炊烟涌出,这便是我儿时最愉悦的光阴。
姥姥那时才60出头,身形是圆润的,青丝占了多数。双眼也称得上炯炯有神。的确很好啊!也不怪多年以后经常听到她絮絮叨叨地说不如以前了……
姥姥家的柴火饭是令人最难忘的。水泥做成的灶台上坐落着一口大锅,姥姥的大米又是极香的。在那时,我也常常帮忙——她在洗盘、淘米,我就跑到院落,提一些干燥的木柴,回到厨房用火机点燃一些树叶,趁火势大将柴放进去。不大一会儿烟就升起来了。有时柴烧的不好,烟就越来越多,呛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姥姥对我言语道:“你呀,就是生火太急啦!生活一定要慢慢来,慢慢摆,就像你走过一条有水的泥路,肯定要慢慢地走,才不会沾湿呀!”
火生好之后,姥姥便把洗好的米放进去,闷上个十来分钟。起初,只有浓烟的味道;而后,逐渐杂交出米饭的清香;最终米饭的香气覆盖了烟味。同时也意味着可以取出来了,可还没能吃。将锅清干净,将米饭倒进去,撒上盐,糖,酱油,葱花,翻炒几下。单吃这饭,我就可以吃上一大碗,直至肚子撑得像面小鼓,吃不下了,这才善罢甘休。
再说这外面,那时一棵小树,现在恐已成一棵苍天大树了吧!从我记事起,就有一棵小树一直陪伴着我。烈阳之下,它的叶子总能遮住地上的一寸方地,我也总在那玩耍,姥姥坐在小板凳上,手轻轻地摆动着蒲扇,让我感到特别舒适、特别温馨。
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就被父母接了回去。又至盛夏,这年夏天的蝉鸣比以往的都要聒噪,教室窗外的枝丫疯长,却总遮不住烈阳。兴绪又飘回年少,那棵小树,那把蒲扇,还有那柴火飘香阵阵袭……
教师点评:在完整还原和姥姥一起做柴火饭的过程之中,作者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感受、对儿时记忆的怀念、对姥姥的思念和爱意一一融入,从而写下了这样一篇既飘散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又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既香气四溢,又温情四溢,既描述了日常点滴,又勾画了幸福情景,既朴实,又真实,既令人会心一笑,又引人遐思无限的叙事散文。文中温馨自然的氛围很能予人温暖与触动,不过文章若能更加扣题,让主题得到更充分的彰显,即对于题目的“柴火飘香”、柴火味带来的感觉感受、柴火饭的滋味等等再做细致的描述,并对如倒数第二段这样与主题关联度不高的叙述做一定删减,将会更为出色。作者不妨就此对文章内容和主题再做思考斟酌,对文章进行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