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鞋垫

初一 叙事 929字
2022-02-20 06:38:34

竹篮里的鞋垫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走近一看才发现那是一双双绣着粉花金叶,一针一线纳出的鞋垫。时代飞速发展,此类手工织品也被人们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

奶奶就是个“ 绣迷”,她年轻时有一手好绣艺,还当过几年裁缝。但是年龄渐长就变成了老花眼。一根线半天才能穿进针眼,但老人家很执着,即使戴着老花镜,也要坚持绣鞋垫。客厅里手机和电视传出阵阵笑声,奶奶却雷打不动地在绣鞋垫,但没有人穿奶奶的鞋垫。年轻人都嫌弃大红大绿的太俗气。奶奶的鞋垫便堆成小丘,但奶奶还是没有停下引针的手。

有次我买了双皮鞋,因为鞋底大硬走路一直很不舒服,奶极见了,便默不作声地往鞋里垫了两只绣花鞋垫,还真起了作用:手绣的鞋垫耐穿很紧实,走起路来像踩在羊毛毯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绣花鞋垫的好处,便对其产生了无尽的好奇:“奶奶,既然你绣的鞋垫没人穿,你为什么还要一直绣呢?”“谁说没人穿,你们都是穿着我绣的鞋垫长大的。那时候日子苦,一双打补丁的鞋垫子孩子们都争着抢!哪像现在!唉……”她说罢还真从装满针线的竹篮里拎出一双虎头鞋,大红的鞋面,金黄的线勾边,支棱着的耳朵和稚气的虎脸,虽然有些泛旧,但不难看出它的精致。

我心念一转,想起了儿时的点点滴滴,便开口说:“奶奶,我想和你一起纳鞋垫。”奶奶愣了一下,深浊的眼里顿时盈满笑意,不停地笑道:“好啊,好啊,穿线的时候用嘴唇抵一下线头,再搓一搓线。”我从奶奶口中知道了很多缝补的技巧。接下来的一天,我学会了剪鞋样,该剪多大的面积、鞋样的胖瘦都是有规矩的,我也学会了在层层厚布纳成的千层底上画花样。但在真正绣花的时候却遇到了难题。绣花时针要从反面扎向正面,这样正面才不会留下针脚,针孔越密集,绣出的花越完整,扎得越密集,手离针越近。时不时扎出几个小孔,起初只是隐隐作痛,浸了汗后便火辣辣的疼。

我不愿半途而废,努力克服了一些困难,比如花朵边缘转弯时,针线怎样穿插才使其层层叠叠更圆润。为此我不断练习绣法,手法是越来越熟练,但技艺却只是慢慢增强。面对这样微不可见的进步,我失去了原来的学习的动力,多次想放弃。但每当看到奶奶眯起的眼,颤颤抖抖的手都给了我坚持的动力。直到夕阳落下,奶奶缝完最后一针,满意地看着那件作品,细细摩挲,我才恍然发现绣鞋垫原来就是一种沉淀在岁月中的美啊!

在这追求时髦酷炫的时代,很少有人穿绣花鞋垫。在快餐时代也很少有人愿意放慢节拍去学习绣花手艺。但当钢铁机器代替了奶奶手中的针时,这份情怀和手艺又由谁来传承呢?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理应来担当,有此担当,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