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道剑门关游记

初一 叙事 1477字
2022-01-07 22:16:59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路边随处可见大片绿油油的农田,还有遮掩其中的星星点点的川西民宅,清澈的小溪在田舍间潺潺流淌,再看远处,拔地而起的三分间,隐约带了些雾气。

车沿着古时的蜀道在山间穿行,风景依旧如画,只是农田变成了梯田,那拔地而起的山峰也近了很多,给人一种威严和压迫感。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耸宽厚的大剑山,山势直上直下,高百米有余,像屏风一样在我面前展开。

在山脉之间的一条河道上,人们修建了一座关楼,名曰“剑门关”。这是诸葛亮最先建立的战略堡垒,易守难攻。据说剑门关至今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百余次战争,没有一次有人从正面成功突入。因为剑门关是蜀道最险峻的重要关隘,大剑山山脉从这里往东西两边横亘百余公里,所以敌人基本都要迂回两百余公里,绕道绵阳,从背后攻破关口。

近了,近了,雄伟壮观的剑门城楼矗立在关口,像一位威武的大将军在那把守关口。一块大牌坊耸立在眼前,坊眼上刻着“剑阁”二字。青石路面宽敞平坦,走进去,一片茂密的森林呈现在我的眼前,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一条小河缓缓地流淌,挺拔于道路两旁的上千株千年古柏莽莽苍苍,气势磅礴。

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见旁边的墙上雕刻着许多三国英雄人物——一组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花岗石浮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诸葛亮指挥蜀汉大军经过剑门山的行军情况以及搬运粮草、随军乐队演奏器乐鼓劲的情形。

走过一座石桥,我看见了诸葛亮的雕像,那么威武,那么潇洒。他手拿宝扇,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露着智慧。我赶紧站在旁边和诸葛亮合影,希望自己能借到一点诸葛亮的神勇之气。

沿着崎岖的山路而上,我们来到了一块平地上,抬头一看,一座关楼屹立在眼前,它处在两面绝壁之间,前方地势开阔,唯独此处狭窄,显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恢宏气势。它有着黑色的屋顶,灰色的石墙,显得十分高大威猛。我迫不及待地沿着旁边的小路上了关楼。站在关楼上,雄伟的高山、蜿蜒的石路尽收眼底。一缕灰色的云在山腰停着,裸露的岩石在阴霾下显得威严、狰狞。关楼上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下雄关”的字样,现在虽然不如当年雄伟,但当风吹得战楼上战旗飘飘时,我不禁想象着一员剽悍的大将,身披盔甲,手持长矛,胯下一匹千里马,威风凛凛,站立关前,令百万精兵不敢上前一步的情景!

在关楼上,我还看见了两面大鼓,我想在三国时期,敌人来了,肯定就是用这两面大鼓报信的。我敲了敲鼓,浑厚的声音顿时回荡在关楼四周。我站在关楼之上,极目远眺,试图去想象当年金戈铁马的场面,试图去找寻当年血雨腥风的痕迹,可是一切都了无踪影。这里依旧是一片宁静与祥和,只是有谁能知道:那茂密的灌木丛下曾埋藏着众多前赴后继的英勇将士的铮铮铁骨;那挺拔的悬崖下面还残留着无数英烈的壮气雄魂;这潺潺的河水中也曾经有过鲜艳的红色;这巍巍挺立的关楼,也曾经历过种种日月变迁,人间沧桑。

离开关楼继续前行,小路蜿蜒曲折,很多地方几乎直上直下,走过一座摇摇晃晃的索桥,来到了天梯峡。通往天梯峡的路很窄,而且很陡,但我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向上爬。

在姜维祠,看着这位蜀国大将军的头像,我肃然起敬。遥想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国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剑门关游览,让我充分领略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古诗《蜀道难》中所描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回望剑门,我感慨万千——虽然今日的剑门关已经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有的只是安静和沉寂,但是那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将永镌于此。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对于游记及有关人文景观的写景文章的创作都颇具借鉴效果。作者将游览顺序作为写作顺序、以自己的脚步行程和“所到之处”作为行文线索的安排非常有代表性,也非常实用:一方面,它们依据的是游玩观赏时的真实情况,这就便于且利于我们“有迹可循”地梳理思路、铺设内容;另一方面,它们能让文章始终“有所依附”,不会轻易无序、零散、离题。而在介绍人文景观时,作者既关注人文景观中常见的楼阁、亭桥、雕塑等建筑的建筑特征和建筑风格,又十分留意与它们相关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既聚焦于对实物、实景的写实刻画,也借助知识与积累展开联想、以浪漫的方式对景观的人文内涵和现实意义做表现,可以说是为我们做了尤为全面到位的示范。文章若能在景物的选取上有所取舍、对详略分布加以优化,将会更加完备出彩。总体来说非常不错,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