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冰糖葫芦,曾经是故乡的代名词。初冬的厨房,“大外孙,今天下雪没事,我们做冰糖葫芦!”原本要闹着出去玩雪的我,乖乖地,亦步亦趋的跟着外公进了厨房…
雪如吟诗作赋的行者,不疾不徐的走着,把大地染的诗情四溢。外公俯身于灶台上熬糖。银亮的铲子唰唰掠过黝黑的锅底。他眯着眼,全神贯注的盯着糖色。时而铲子划圈,时而铲子挑起,时而紧张的叮嘱火候。而嘴角呢,噙一抹浅浅的笑容,在烟气中若隐若现。“好了!开始蘸糖!”一声轻呵,只见他手一抖,腕一翻,指尖一挑,串好的山楂串儿,如觅食的蜂儿般,鼓着浑圆的肚皮,扬着娇媚的小红脸,嬉笑着冲向棕黄的糖浆,打一个滚,翻一个跟头,推搡一下,带着淋淋漓漓一身水。“啪”的躺于澈明的玻璃板上,一切归于沉寂,只听到雪诗人簌簌的脚步声……我呢,等不及了,偷偷伸出食指,悄悄点一下,放入嘴中。“馋狗子,长大不许这样!”外公宠溺地说。窗外,雪花要凑热闹。还没来得及看,已滑落…而我仿佛看到一朵花开放于家乡的炊烟中,轻舞,化为万树的花开,那香香的味道呀,家乡独有的味道。
时光踮脚走过树梢,如猫儿一般。我举着大大的冰糖葫芦,如凯旋的将军般,在众小孩儿的围观中,如猛虎吞食般狠狠的咬下去,甚至能听到畅快的吞咽声。围观的小伙伴的眼中仿如牵出一条丝线,缠缠绕绕的漫上鲜红的葫芦中。而外公呢,忙颠颠的拿出剩余的:“来,一人一个,别挤!”小朋友们一拥而上,那冰糖葫芦也在腻笑着,抖落了一地的蜜黄,把皑皑白雪染成一片金色。那时的童年,一片欢声笑语,舌尖上多了一种别样的滋味。
如今远离故乡的我,每每望到包装精美或点缀了各色附属品的冰糖葫芦,心总凄凄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寒冬的味道,一如蛰伏于记忆深处的藤蔓。一旦触及,就如鹤舞晴空,雁阵掠空一样,瞬时缠绕,开花,盛放于季节的乡篱上,红的热烈,紫的苦涩,粉的甜蜜。
坐起,自问,故乡是什么?是于右任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的呐喊吗?还是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的期盼吗?我想,对我来说,很简单,就是舌尖的那抹味道,总会在没人的午夜想起,那树,那人,那甜…如果时光真的能够重来,我可以不惜一切
教师点评:“舌尖上的家乡”,既有舌尖上的滋味,也有家乡的滋味,更有与食物、家乡有关的回忆的滋味。作者通过对糖葫芦的制作过程的讲述,对偷吃糖葫芦的片段撷取,对和伙伴们一起品尝糖葫芦的经历分享,让糖葫芦所拥有的酸甜滋味蔓延于舌尖,也流淌于心间,还让关于糖葫芦的酸与甜既成为等待糖葫芦做好和终于吃到时的情绪写照,也化作记录回忆和表露心迹的情感基调。文章文采斐然,感情真挚,既有酸与甜带来的“令人垂涎”,也有酸与甜带来的“引人感怀”,读来实在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很棒!文章结尾好像没有写完,需要作者检查、补充。也期待作者更加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