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迎端午,粽叶长,糯米香,挂艾叶,饮雄黄,忆屈原,为国殇。”端午的印记伴随着我的成长,穿过岁月裂缝,抵达我向往和追念端午的心中。
又是一年端午,早早地我便和妈妈去集市上采购包粽子的原料。回到家后,一切都准备就绪了。清水中沉淀着糯米的坚硬,妈妈取来一片粽叶,将叶子做成圆锥形,添上水中的糯米,绑上竹条,一个粽子便如同魔术般产生了。我学着她的模样,将竹叶拿好,然后轻轻展开,抹平,再一弯,便做成了一个小巧精致的圆锥。紧接着,我在里头放上一把糯米,并填入一颗宛如玛瑙的浑圆的红枣,再盖上一层米,最后撒上点白糖……竹香的清雅与砂糖的甜腻交织着,氤氲在整个厨房。可好景不长,当我拿线缠粽子,完成最后一步的时候,顽皮的糯米儿循着叶片的缝,露出了脑袋。一松手,整个粽子宛如释压的弹簧、泄气的皮球,一股脑将里头的糯米喷溅而出,沾满了我整只手。嘟哝着,我皱起了眉头。
妈妈见状,放下了手中的活,耐心地跟我说:“你做的手势不太对哦,大拇指要按紧叶片,千万别松手,另只手赶忙将绳儿缠上,千万别泄气。”我埋着头,听着她的话,重抖精神,决心与粽子“一决高下”。眼看着又要到刚才的“滑铁卢”之所,我绷紧了精神,将眉头皱到了一块,用大拇指按紧了粽叶的尾部,然后把捆绳沿着粽叶边一圈一圈缠着,大气儿也不敢出!最后,我捏着粽叶,紧握着捆绳两端,面目狰狞地将两头的绳子捆系在一块,也不管什么,只记得似乎是个死结。有了第一个成功的经验,接下来的实践都如同照葫芦画瓢,轻而易举。很快,一批粽子便完成了。糯米沾染着粽叶的幽香,也倾注着我涔涔汗水,而糯叶包裹着蜜枣的甜腻,放入蒸锅。半晌过后,轻启蒸盖,空气中氤氲着雾气,剥开墨绿色的箬叶,米与米相粘,叶与叶相叠,一上午的辛勤换满口软糯甜香。
年复一年,粽香总会如期飘荡在五月五这一天。今年的我习得了如何包粽子,过程虽艰难,但结果总是美满。我能成功的包出一个粽子,离不开妈妈的教诲,同样也源于我内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一份执着与顽强。
包粽子不仅丰富了我生活的经历,而且磨砺了我坚韧的品质。这份包粽子的记忆,我将永远埋藏于心底,随着岁月的磨砺,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