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动人的声音

初一 叙事 1235字
2021-10-11 20:54:48

几天前,父亲同我去看了在全国热播的大电影:《长津湖》。

在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感触颇深,对新中国的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认知到了中华好男儿远赴他国,背井离乡,奋勇杀敌,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影片中的经典感人场面无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这些都是志愿军上车前发下的震天动地的誓言,有一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壮志,这些激励人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

听!那动人的声音。志愿军第七兵团七连连长千里回家探亲,在上级的一声令下,就立即返回部队。有同志问他:“你不是退伍了吗?”他坦然回应到:“我的退伍证还没有办下来,我就还是一名军人,我就还能打仗!”在上级抽点人数时,七连应到的最后一名战士骑着自行车匆匆向连长称:“我来了!”连长伍千里那应到和实到人数一致的声音,多么铿锵有力。

听!那动人的声音。当长官问伍千里的弟弟伍万里为何参军时,伍万里回答:“我要让我哥瞧得起我!”长官说:“这说的是什么话?你要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厉害!我们共产党曾经打过的每一场战争,不管是国共内战,还是抗日战争,我们的军队没有一次是靠装备取胜的!”在伍万里的入伍仪式上,伍千里告诉他:“你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七连第六百七七名战士。你觉得这车厢就这百来号人,哪有那么多?其实我们是把死去的和退伍的战士都算了进来,因为他们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听!那动人的声音。一位长官和伍千里谈论了这场战争时,长官说了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这句话说的多好啊!我们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不就是他们给我们的吗?我们今天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去选择理想的生活的目标,不也是他们为我们创造的吗?即使装备的差距太过远大,即使身处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地方,即使啃着比石头还要坚硬的土豆,他们也义无反顾,英勇杀敌,这种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把握当下,积极进取,不辜负先辈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环!

听!那动人的声音。战争取得胜利后,伍千里跑来与曾经的战友敬礼,对伍万里问道:“你知道这是谁吗?”“打不死的英雄。”伍万里回答。战友立刻拍了拍伍万里的肩膀,毅然坚定地说道:“记住,战场上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声音低沉,却有气壮山河。伍万里也点了点头:“嗯!”

听!那动人的声音。中国志愿军胜利,美军大撤退时,一位美国军官路过某个地方时,看见了已被冻死的志愿军战士。战士们有的匍匐着,好像在等待着敌人的到来;有的双手持枪,好像随时准备战斗;有的手拿冲锋号角,好像时刻准备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看到这里,这位美国军官把手套一摘,对这些战士肃然起敬,庄严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口中还说道:“面对这些有顽强毅力的敌人,我们永远都无法打败他们。”这个声音让我对这些被活活冻死的战士刮目相看,他们值得被敌人尊重。

这些振奋人心的声音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的坚定,有的铿锵,有的敬畏,它们都始终在我的耳旁回荡,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听!那动人的声音……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是电影《长津湖》的观后感,文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小作者将着眼点放在了“声音”之上,结合了对人物的认识和观看电影的感受,记录了那些或高昂,或低沉,或坚定,或敬畏的声音,文章角度独特,叙述有序,感情真挚,很棒!通过这篇观后感,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一篇观后感中,我们除了可以选择谈论作品的情节带来的感受,可以选择谈论作品的内核所引发的共鸣,还可以选择对影片中突出的某个对象进行全面的总结,只要是能让你觉得感受最深,又有话可说的方面,都可以作为文章的基点,“有感而发”,文章才会真实、充实,富有感染力。不过,一篇好的观后感应有时代气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紧密联系实际,要么就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要么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生活中相反的情形,而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做得是不够的,这篇文章的立足点与发散点全部围绕影片而展开,有些就事论事,这样的话“感”不能深入,有些泛泛而谈,往往使文章缺乏了针对性。另外,好像还出现了情节与人物不匹配的情况,也需要注意哦。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