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逢其时”是2021年北京高考卷的作文题。当讨论生逢其时,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是感到幸运于当下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没有错,如今就是五星闪耀的时代。看着饥荒,战乱离我们越来越远,看中国逐渐走向富强,国家发展是必然趋势。可当天下普天同庆建党百年,万千鲜花簇拥之时,你我是否敢有回望历史的勇气?论你我生逢这盛世,面对的不再是那个百废俱兴,百业待举的中国,青年人你是否放眼于创新未来。
过去伟人的话仍旧适用于现在,“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如今大数据时代当行,是否有人不再向上走了。青年时候,读书是必由之路。有人有坚定方向为之努力,有人不明所以;有人与困难顽强抵抗,有人自暴自弃。记得数学老师说“你现在就是要学习,你初中毕业就去职高?就算干的好,能说明什么?说明你这一个人生阶段没有正事罢了。”感触很深
人人都知道附中好。但是看九年级大多数的人,都是想着省实验和二中去哪个。觉得七八年级应该努力学习到让自己有底气报附中。看着朋友圈九年级的学姐毫无顾忌的说着“我不想上预高一,想打工赚钱。”觉得这想法即便不去实现,轻浮的说出来,对自己也是不负责。始终觉得太早进入社会,会被人情世故包围。至少不应该是这个年纪所向往的。
如今大数据网络当行,有利有弊。人们生活便捷,消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人们难免迷失于信息之中。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不在社会正气思想之内。在年龄上小的我们身上,很容易走上不正之路。穿衣打扮追求“网络所谓的时尚”,真的是美的吗?“黑丝”之风盛行,其实在其中追寻的人们至少是青少年不一定清楚,只是一味的被热度包围,享受这样的打扮为自己带来的流量与虚荣罢了。可以追求美,但要有分寸感。
但也能看见这样美好身影。一大学为建党百年举行欢庆活动后。一个女孩子默默捡起被人遗落在地上的小国旗。她说“我不想让国旗在地上,这是荣誉。”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爱国,是美的体现。
前几日一段话刷爆网络平台,“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短短的几句文字,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情怀。这段视频底下有一个评论,让我记忆犹深。“我的生命忠于党 我的信仰万丈光芒!”令我动容的,是我从这句话背后看到的他坚毅的眼神,我愿意相信这是他从心底而发的话。此句话一出,让它充满力量的不是话语本身更不是那个感叹号的感叹语气,是背后的精神力量。
记得之前去观摩八年级入团积极分子的竞选现场。我听这一份份入团申请书,透过纸张,隐约看到手写的痕迹。“敬爱的团组织……”是那天我听了最多的话,每一遍都不一样,每一遍又都有一样的地方。有人紧张到手指紧贴裤缝,也有人落落大方,无论什么模样都是青年时候对团最真挚的向往。
那枚精简的徽章,是多少人们的追求。在学校里,如果一个老师迎面走来。令我最先注意到的一定不是她的着装,而是胸前的那枚党徽。我最喜欢看到一个人骄傲的神情是当他说“我最爱国了,每一次唱国歌我都万分投入。”的时候。而并非唱了许多年,却连国歌的歌词都没有记精准过。会不会太遗憾了……
再想想那些生不逢其时的人们呢?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没有所谓的荣誉,也没有鲜花和掌声,往前冲只是为了这个国家看不见的未来。过去是什么样子,一度跌入谷底,天发杀机,战云四飞。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中国挺过来了。是鲁迅,李大钊,陈独秀是一辈一辈为中国所奋斗的人们啊。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他们是向“铁屋子”里嚷几声的人。他们“不识时务”,无论对面是谁,无论有多强大。他们用热血救国济民,他们从黑暗的荆棘中走来,满身都是耀眼的光。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然有人心向光明!
令人喜悦于他们还被人所记得,所追寻。当我翻看班级的红领巾书信时, 看着同学真挚地写下对鲁迅对李大钊说的话。句句充满了敬佩,言语中透露出对其事迹的了解,对其精神的追求。当我看到身边人放下对综艺的追捧,谈论起《觉醒年代》的时候。听他们聊着其中的细节,有人为之动容,为之落泪。有人感到精神之振奋,有向上走的力量。这才是红色教育真正深入人心的时候。
时代正好,有光芒照亮着你我前行。愿你我有手胼足底的努力与奋斗,不负这时代。吾辈当勤勉好学,持书仗剑耀中华。生逢其时,我们向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