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沙扑鼻,灰尘笼罩大地,终不见日光,在这个不毛之地,我放慢脚步,行走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隐约看见破烂不堪的建筑残骸,可曾想,这里曾是绿意盎然的小镇。
十年前受朋友的邀请,我来到这个十分有名的小镇,刚一进村,便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这里的景色与城市大相径庭,没有四处林立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气,嗅一口似乎就能精神一些,还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美丽的大自然,以及热情好客的当地人。
一位长满凌乱的黑发、留着长胡子、身穿朴素衣服的老者,手拄拐杖向我走来。原来他是当地的村长,其他人一看见村长便异口同声地喊:“王村长,早上好!”眼神中流露出敬畏。村长带我观赏这里的美景,我闻到淡紫色的花香,看到了古老的森林,据说这片森林已有上百年历史。只听到幽静的深林中传来清脆的啼叫。绿树成荫,一望无垠,风吹草地,风鸣鹤唤,声声入耳。亲眼见到仙境般的美景,我不得不叹为观止,村长似乎习以为常,依旧严肃地介绍这里的美景。他蹒跚着走近那棵树,眼神中似乎盛满了情绪,树也似乎会回应一般,轻轻摇曳着树枝,将他笼罩在树荫下。一人一树,似乎有着很强的羁绊。
半夜,我睡意朦胧,望着浮云下的那轮弯月,正发散着微弱的月光,隐约听见细碎的说话声和细腻的流水声,
第二天清晨,林中的几棵参天大树被砍倒,门外一个人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双手往后靠,并翘着二郎腿,挥洒着钱。一些人气得直跺脚,眼里似乎能喷发出熊熊烈火,却只能干望着,无计可施;一些人嫉妒红了眼,眼巴巴望着高楼缓缓落成,自己却无缘分一杯羹,只能仰望。
村里人心中的信念似乎在摇荡。几个月后,花枯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砍树的队伍中,进入虚假的“顶层生活”,与所谓的“顶层人士”交往,不顾村长苦苦劝阻,甚至将他一把推倒,执意要砍倒陪伴祖祖辈辈一生的绿林。我再也闻不到花香,看不到那个仙境,村中只剩下一座老房子,在高楼大厦面前显得格格不入。我和村长被人称为“异人”,并被无情地赶了出去,从此这里的人每天为了一棵树而发生矛盾,村子再也没有曾经的热情,只剩下无情与冷漠。
村长无家可归,恋恋不舍地离开有着美好回忆的家,来到令他陌生的城市。
过了十多年,我从报纸上得知那个小村已经被沙尘暴吞没了。我这才发现村长的黑发被焦虑染成了白发。
在老人的恳求下,我同他回到那个“村子”,这里黄沙遍野,飞沙走石,到处寸草不生,一片狼藉。空中不时飘出一张张纸钞,彼时令所有人趋之若鹜的钱财,如今无人问津。隐约之间能看到建筑遗骸,又是如此眼熟,昨日高楼林立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村长猛然一跪,嘶喊道:“我对不起你们啊……”
我加快脚步,同孤寡老人离开这里,我明白这个村子已经不复存在,最终会消失在人们的印象中。
教师点评:一座小镇的兴衰变迁,令人唏嘘,也触目惊心。对于“环保”这一议题,作者潜心研究,从而选择以一个精心设计的虚构故事做了探讨,达成的效果却尤为惊人和特别。背景的设定,人物的安排,情节的规划及其中转折点——致使小镇变化与人们想法改变的原因——的安插,都很好地兼顾了合理性和故事性,也很好地平衡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夸张与真实,加之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斟酌,在重要情节、场景上的关注,以及在遣词造句上的打磨,文中所讲述和最终呈现的这个故事,完整、饱满,丰富、深刻,在“戏剧效果”的营造与“照进写实”的深意之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带来了启发,极具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作者以自己的格局与思考,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了别开生面的演绎,也做了别具匠心的阐述。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