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一个多么美丽的词汇!故乡是人的根,无数在外拼搏的游子心中都不由得思念起故乡…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故乡总是芳草萋萋,依山傍水,令人流连忘返。我的故乡就处在一条溪边,四周竹林环绕,下田劳作的农民,经常能听见布谷鸟诙谐愉悦的叫声,这就是我家乡,绿水映翠竹,白云衬蓝天。可这都只是我童年时的记忆,如今,这一切都变了……
虽然每年都会回乡一两次,可我每次回去都感到了陌生---村前那条溪,正慢慢变得污浊;漫山竹林,正迅速缩水;鸟叫虫鸣,也慢慢微弱下来……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带着疑惑,我又一次回到了故乡,
走过那座熟悉的老桥,上了小路,一拐便道了村中,爷爷热情地迎接我们。爸爸停车去了,妈妈带着妹妹玩,爷爷奶奶准备晚餐,我终于有时间来调查了。我首先去找我的发小小宇,邀他出来“散步”。我们走在山中新铺的水泥路上,感觉脚下有些不自然。走着走着,便来到了山前,我问小宇:“山上的竹子呢?怎么越来越少了?”小宇摇摇头,又叹了口气,说:“那林子,早就被山上的村民砍掉,卖到造纸厂去换成钱了,一片光秃秃的山,一点都不好看…小时候,咱在还在那玩过呢。”我有些心疼,抹了抹鼻子,继续往前走。见一路再无芳草,我便问:“小宇,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路都没有野草?”小宇说,之前这发了虫灾,村里们不仅在田里喷农药,还把路旁的野草都烧了,以绝虫子后路。正说着,爸爸从后面追上来,叫我同他与爷爷一同上山挖笋,我正奇怪,爸爸便把我拉上车,我匆忙的与小宇告别,爸爸回家带上爷爷,取出工具,启动了车辆。路上经过一家化肥厂,只一阵风,车窗瞬间蒙上一层灰白色的粉末,爷爷说,这是化肥的半成品,正在晾晒,有风的话就会这样,没有办法。我心中闪过一丝不悦。我们绕过化肥厂,终于来到一片青翠的竹林前。爷爷叹了口气,对我们说,这片竹林是山中仅存的几片处女地了,再过几年,这些竹子就会被砍掉,这里将盖起工厂,到时候就挖不到笋了。我默不作声地听着,心中却泛起了巨大的波澜……
回到了家,我们祖孙仨处理好了竹笋,奶奶下厨炒了一锅香喷喷的竹笋,配上自家种的菜与爆炒螺,就是一桌充满乡土气息的晚餐。我见最次的螺特别少,就问爷爷,这些螺为什么会这么少。爷爷无奈的说:“溪水变脏了,之前一点就能捡一箩筐的溪螺越变越少,也没法吃了,这桌上的是田螺,个比较小,也只有这么多了。”这一餐,我怎样都提不起食欲。饭后,我漫步与老桥上,观望着溪水,打量着卵石滩,忽然瞄到了一个不应该存在的东西---那是一堆垃圾,正靠在岸边享受着夕阳……
离乡,回城。我坐在车上,望着路旁这不再清澈的溪水,不禁潸然泪下……
地球的环境已经不容乐观了:在美国附近海域,出现了面积有四个日本那么大的垃圾大陆;科学家首次在人体内发现了微塑料,甚至于北极的冰层,也已经出现了同样的微塑料;水城威尼斯,已经要变成了臭水沟……这不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不是吗?我们不能再继续透支地球母亲的身体了!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纯净的水是人类的泪水!别再让本来熟悉的故乡变得陌生!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将垃圾捡起来,投进垃圾桶,不再乱扔垃圾。一起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的故乡的水,重回清澈,重回美丽!重现我们记忆中那美丽的故乡!
教师点评:作者以“故乡水”为主题,写下了家乡因为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变化,也写下了自己对这些变化的体会与感受。作者的叙述能力非常强,先介绍过往环境优美的家乡,然后提出自己对家乡感到陌生的疑惑,吸引着读者的好奇,接下来,通过自己和发小、家人的对话以及自己的观察,解开了自己和读者的疑惑,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这让结尾处作者难过的心情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更具有感染力,也让我们进一步体会了题目的含义——“仍怜”两个字里,有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也饱含了作者的惋惜、遗憾和难过之情。整篇文章紧扣主题,叙述出色,文字动人,是一篇立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