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初一 叙事 847字
2021-02-11 18:12:57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一题记

江南,偶有小雨淅沥。微风缱绻,炊烟袅袅,漫步于田间阡陌,我改变了浮躁的心态,欣然接受风雨的洗礼。 蓦然间,我感到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与淡定。

这日傍晚,窗外又是细雨绵绵。我沉默着,冥想着,那已困扰我多时的题。我也想拥有聪慧的大脑,能够灵光乍现,顿悟道理,我也想拔得头筹,在题海中快速解出答案。可是我依旧是那个普通的学生,思路被紧锁,被掐断。我撑着下巴,流下了眼泪。

数学题给了我困扰,生活给了我施加打击。怎么办?起身去吧,也许能在逃避现实的过程中获得释放吧。于是我丢下题目,顺手拿了桌上的一本《东坡诗集》,撑起一把油纸伞,走出屋去。

我毫无目的地转着,绕着,徘徊着,雨幕一点一滴的包裹着我,心中的烦躁无边无际的蔓延开来。我信步走到邻家的屋檐下,收了伞,便翻起那本《东坡诗集》。本是无意,但苏轼,那壮丽豪迈的人生篇章和那些诗词一起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曾经他初步官场,意气风发。"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他的词,是建功立业,豪情满怀的雄心壮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的词,是寄情山水,欣赏美景的闲情雅致。

然而好景不长,"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贬为团练副使,左迁至黄州。也许他也曾彷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的词使我感同身受。

此后,他被一贬再贬,生活给了他太多打击,连他自己都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是他善于改变自己的心态,接受了命运的安排,黄州御居时,他在城外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贬至惠州他不忘钟情于美食:囗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便是在荒凉遥远的海南岛,他依然能笑到:"九死南荒吾不狠,兹游奇绝冠平生。"

是啊,有时我们不正需要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精神吗?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更不能主宰命运,何不改变自己,改变心态,以一份平和从容的心态迎接生命中的风风雨雨,接受前途上的未知挑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便是那浩气长存的风流人物,打开了我心上的枷锁,学会改变,学会接受。

天色已黄昏,我带着那本心爱的诗集,带着一颗平静从容的心和一份美好的诗意,回到家中。重拾那道数学题,我不再彷徨苦闷。一笔一划的几何图形,复杂纷乱的代数计算,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挑战,树立在我面前。谁怕?"何妨吟,啸且徐行"。我将轻松前行,从容应对。

心已静,雨渐停。携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点评:苏轼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篇文章就很好诠释了这句话,文中多处引用诗词,读来颇有韵味。其中,《定风波》这首词可以说贯穿整篇文章,小作者以此为题、以此为题记,在升华主题时也联系了这首词,线索十分清晰。苏东坡当初写这首词,是想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豁达胸怀,这也与小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的面对挑战从容应对的乐观态度格外贴合。小作者还用较多的篇幅对苏东坡的生平作了一些叙述,尤其是他的事例让小作者想到了自己,这般行文逻辑合理,脉络清晰,很不错!文章最后,“我不再彷徨苦闷”与前文“我被数学题困扰多时”相呼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