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旁边有一家小小的文具店,门口摆着一台旧旧的复印机,听老师说它已经用了好多年。每到放学时,总能听见“嗡——咔”的声音,一张张纸被整齐地吐出来,带着淡淡的油墨味。我常常趴在柜台上看,那些字迹清晰、排列整齐的纸张,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模一样,仿佛世界上没有两片不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不同的答案。
妈妈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她总说:“写字要工整,做事要有条理。”从小,我就被教导作业本不能有涂改,字要写得方正,回答问题要按课本上的来。连写作文,也得先列提纲,开头中间结尾都要符合“标准”。我渐渐习惯了这样:说话前先想想该不该说,写句子前先回忆老师讲过的范文。好像我的想法,也得经过一道“印刷”才能被认可。
可我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像是风拂过湖面时泛起的小波纹。我喜欢在草稿纸上画小人,给他们编故事;也喜欢把古诗改成搞笑版本,偷偷写在书角。有一次,我在日记里写:“如果云是天空的橡皮擦,那眼泪是不是人心的修正液?”同桌看了哈哈大笑,说这想法真奇怪。但我却觉得,那一刻的我,才是最真实的。
上学期的语文综合实践课上,老师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我是谁”。我想了很久,最后做了一本手工小册子:封面是规规矩矩的铅笔字写着“优秀学生档案”,打开后却发现里面全是撕开的夹层——有的藏着漫画头像,有的贴着歌词便签,还有一张录音二维码,扫开后是我的声音:“其实我也爱发呆,也会走神,但这就是我呀。”
展览那天,妈妈作为家长代表来了。她一页页翻着我的小册子,从一开始的惊讶到后来轻轻笑了。回家的路上,她对我说:“以前总觉得你要按最好的样子长大,但现在我发现,你能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父母和老师的“标准”,其实是希望我们少走弯路。可成长不是复制粘贴,也不是完全乱来,而是在学会规则的同时,也能留下属于自己的笔迹。
现在,我依然会认真写好每一个字,也会在作文本的角落悄悄加一句“我觉得……”。我知道,世界需要秩序,就像作业本要有格线;但更需要真实的声音,那是心在纸上留下的温度。
也许每个人的成长,都像一张等待书写的纸——有人先印上了模板,但最终,我们都该拿起笔,在属于自己的页面上,写下独一无二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