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家书

初一 叙事 859字
2025-09-20 13:52:59

列车穿过秦岭隧道时,手机信号突然断了。我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松柏,指尖摩挲着爷爷塞给我的牛皮纸信封——那是太爷爷留下的家书,也是我们这次“寻根之旅”的向导。

信封里的信字迹泛黄,1950年的墨迹洇着晕痕:“吾儿亲启,成渝铁路开工了,我与工友们凿山架桥,虽食宿简陋,然想到日后火车通南北,便觉浑身是劲……”爷爷坐在身旁,指着手机里的高铁时刻表说:“你太爷爷当年没等到火车通我家,现在从成都到北京,也就七个小时。”正说着,信号恢复,屏幕弹出外婆发来的视频,她在老家的果园里举着刚摘的猕猴桃:“快递说后天就能到北京,比你舅开车送还快!”

第一站是重庆。站在鹅公岩大桥上,江风拂过脸颊。爷爷指着桥下的嘉陵江:“你太爷爷信里说,当年渡江靠木船,遇着风浪就心惊胆战。”我望着江面上往来的货轮和远处的轻轨穿楼而过,想起出发前查的资料:如今长江经济带的航运量,相当于全球前十大港口总和。不远处的施工工地上,起重机正吊起巨大的钢构件,工人师傅戴着智能安全帽,通过对讲机精准沟通,这场景与太爷爷信里“肩挑手扛”的描述,恍若隔世。

第二站是北京。在国家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成渝铁路的老钢轨,锈迹斑斑的铁轨上,还能看到当年工匠们凿刻的印记。转角的现代展区里,“复兴号”模型旁围满了孩子,讲解员指着屏幕上的线路图介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四万五千公里,占全球总量七成以上。”爷爷掏出手机拍下展品,笑着说:“得让你太爷爷的信‘见见’现在的中国。”

返程前,我给外婆寄了箱北京的樱桃,用手机下单后不过半小时,就收到了快递小哥的取件提醒。爷爷把新写的家书放进旧信封:“太爷爷当年的梦想,如今都成了平常事。”列车再次启动,平稳得几乎感觉不到震动,窗外的平原上,光伏板拼成的“中国红”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夜色渐浓,我望着车厢里旅客们或刷着短视频、或处理工作的身影,忽然读懂了太爷爷信里的期盼。这跨越七十余年的家书,串联起的不仅是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从凿山架桥到高铁飞驰、从书信传情到万物互联的蜕变。原来中国的模样,就藏在这山海相连的足迹里,藏在每一代人的坚守与奋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