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墨,我裹紧外套疾步穿过巷口。深秋的风裹挟着银杏枯叶掠过脚踝,沙沙声里,记忆突然被拉回那年寒冬。
那是初中晚自习后,补习班离家有半小时路程。路灯在积雪上投下昏黄光晕,我踩着咯吱作响的雪面,呵出的白雾在围巾边缘凝成霜花。拐进最后一条小路时,远处突然亮起一点暖黄,像冬夜里唯一跳动的星火。走近才发现,是小区门口卖烤红薯的大爷在收摊。他佝偻着背擦拭推车,头顶的灯泡在寒风中轻轻摇晃,照亮他袖口磨出的毛边。
“丫头,要个红薯不?”沙哑的声音惊破寂静。我摇摇头,脚步却不自觉放慢。大爷掀开棉被,蒸腾的热气裹着甜香扑面而来,“最后一个,便宜卖你。”他布满裂口的手递来温热的红薯,皲裂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我攥着红薯继续前行,掌心的温度透过粗糙的牛皮纸传递全身,回头望见那抹昏黄灯光,在雪幕中固执地亮着,恍若寒夜中永不熄灭的萤火。
后来每个晚自习结束,我都会绕道经过那个路口。有时买个红薯,有时只是远远看一眼那盏灯。有次暴雨突至,我狼狈地躲进屋檐,又看到大爷冒雨整理摊位。他用塑料布仔细遮盖烤炉,雨水顺着草帽檐流进脖颈,却不忘把最后几个烤焦的红薯塞给流浪猫。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摇曳的雨丝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
中考前最后一次路过,推车上挂着“暂停营业”的纸牌。后来听邻居说,大爷回了老家。那条小路上,再也没有亮起那盏温暖的灯。但每当我走过黑暗的角落,总会想起那抹昏黄,想起寒夜里递来的红薯,想起风雨中守护烤炉的身影。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光,它们藏在平凡的角落,以最朴素的方式温暖人心。或许是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是老师鼓励的眼神,是母亲留在餐桌上的热汤。这些微光看似微弱,却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为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
此刻,我站在自家楼下,抬头望见厨房窗户透出的灯光。妈妈的身影在玻璃后晃动,那抹柔和的光,是我生命中最安心的港湾。原来,我们都是追光者,也是发光体,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温暖与善意,照亮彼此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