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搬到新家已经有三个多月了,住在我们后院的房东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有时会在我和弟弟放学时,笑呵呵的问我们:“放学啦?”我们也很喜欢这位老奶奶,因为她很亲切。坐在房间里,透过窗户往外看,老奶奶家的窗户刚好正对着我们家的窗户。因为我们两家只隔了一个院子。
在这三个月里,我们的生活非常平静,不像以前在没搬家之前,周围的环境可吵了,让人夜里都无法入睡!但是在最近我半夜醒来时,总会看见一道刺眼的灯光从窗户射进来,照到墙上,使人无法睡觉,严重影响的睡眠。我对妈妈说:“会不会是因为她睡觉时一翻身压到了灯绳,刚才开了?”(因为老奶奶家的灯是用绳子控制开关。)“不可能,”妈妈摇摇头说,“我明明看见老奶奶开着灯坐在那儿,窗帘只拉了一半。”“真奇怪!”我说。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晚上都有光射进来。我对妈妈和弟弟说:“听说老奶奶有个孙子,上初二,上回,老奶奶说她孙子暑假过来,也许是因为老奶奶猜她孙子上了一整个暑假的托管班,所以没来,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因为思念孙子睡不着,所以才爬起来打开灯,悄悄的哭泣呢!”妈妈听后笑着说:“哎,你真有想象力!”可是再这样下去可不行了,我忍不住蹬蹬蹬的跑到老奶奶家。一见到她就开门见山的说:“老奶奶,你半夜是不是开灯了?”老奶奶说:“什么,我的灯没关吗?”(因为老奶奶是陕西人,所以偶尔听不懂我们说的普通话。妈妈经常说和老奶奶说话不在一个频道上。)我有点着急了,说:“不是,我是说你昨天半夜是不是开灯了?”她说:“哪是半夜,是九点多!”我说:“先不说是半夜还是九点,你昨天晚上开灯干什么呀?都打扰我们睡觉了。”她说:“做高电位机子呢!”我刚想说什么,却被老奶奶不由分说的打断了,她说:“我还要浇菜呢,别打扰我了!”
我回到家,把老奶奶说的话告诉妈妈和弟弟,弟弟听了哈哈大笑,说:“什么?做糕点来喂鸡子!”妈妈说:“我听你们姥姥说,高电位是一种机子,能做运动。”我心想:“还大半夜做运动啊!”当天夜里,光还是照样射进来,我们本来想在明天去问问老奶奶,可是太忙了,没时间。
有一次我看见她家水管没关,于是跑过去关了,刚好看见老奶奶家开着门,一看就知道她在家。我心想:这几天没时间去,不如趁现在去问问吧!于是我走进门儿,对老奶奶说:“老奶奶,你……”话还没说完,老奶奶早已知道了我的来意。她打断了我的话,说:“上回不是给你说了吗?我要坐高电位机子不能关灯!“那拉窗帘总行吧!”我跑进她的房间,“刷”的一声,把窗帘拉的严严实实,还提醒她:晚上别再拉开窗帘了。
在睡觉前,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弟弟,说我们不会再被光刺到眼睛了。弟弟听了也很高兴——我们可以安心睡觉了。果然,一夜睡得都很安稳。谁知,这安稳还没过两天,老奶奶半夜开灯又不拉窗帘了。这时爸爸刚好买了个新灯泡,准备把老奶奶家的旧灯泡扔掉,我说:“爸,别扔,这是老奶奶家的,等会儿我要去还给她。”爸爸说:“好。”然后把灯泡递给我。我跑到老奶奶家准备打开门,可她却没在家,“可能是去村里散步了吧。”我心想,于是把灯泡小心翼翼地放到窗台上,离开了。一连好几天老奶奶都不在家,这让我们失望极了。
刚好有一次我看见她又没关水管,急忙跑过去关了,我往她家一看,太好了,门开着!我走到窗台边,把灯泡拿在手里,走进去,把灯泡递给老奶奶,说:“老奶奶,我们家换新灯泡了,这个灯泡还好着呢,还给你。”她接过灯泡,见我还站在那儿,就问:“还有什么事吗?”我很有礼貌的说:“哦,是这样的,老奶奶,你最近半夜开灯又忘记拉窗帘了,影响了我们休息。”老奶奶说:“我都说了,我要坐高电位机子不能拉窗帘。”我走进他的房间,把窗帘拉紧,老奶奶说:“我半夜还要拉开呢。”我非常疑惑,问:“做运动跟窗帘有什么关系啊?”在我的再三追问下,她终于说出了实话,原来,做高电位机子是完全可以把窗帘拉上的,只是因为老奶奶想呼吸新鲜空气。所以把窗户窗帘全开了,我这才恍然大悟,还有有点发愁,老奶奶要呼吸新鲜空气,而我们不想让灯光刺眼,怎么办呢?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这时,我发现老奶奶屋里有两个窗户,她开那边的窗户和窗帘不就行了吗?这样,不仅她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而且我们也可以睡好觉了。我告诉了她,老奶奶高兴极了,说:“我怎么没想到呢,早知道这样就不打扰你们了,真对不起!”我说:“没事的,只要晚上灯光不刺眼就行了。”于是我告别了老奶奶,穿过院子,回到家里,感觉轻松极了。我心想:这回老奶奶应该不会再拉开这边的窗帘了吧。果然一连几天睡觉睡得特别安稳,也不会半夜被灯光弄醒了。
这就是我“三劝老奶奶”的事,真是一波三折啊!没想到老奶奶半夜开灯不拉窗帘的原因居然是那样,我想到我头开始猜想,忍不住笑了。不过,自从那次以后,半夜的灯光就不那么刺眼了,这么长时间的“窗帘风波”也终于平静了。
教师点评:小作者在这篇记叙文中,运用了小说的写作手法,把一件小事写的妙趣横生、一波三折,唯一的小不足是,文中对于《原来是场误会》的标题没有进行呼应,让人读的时候没有能够很快明白“误会”在哪里。如果标题改为《三劝老奶奶》可能会更明确哦!加油小笔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