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年是什么样的?

初一 叙事 1379字
2025-02-22 12:12:32

禳灾纳福庆丰年

两千多年前为了改变民间立法的混乱局面,汉武帝命天文学家落下闳主持制定太初历,规定正月初一为新年岁首。这成为传统春节的源头。落下闳因此被后世尊为“春节老人”。其故里四川阆中也被视为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依然保留着很多汉代流传下来的过年习俗,如食腊八粥、燃天煜、抢银水、亮花鞋、烧火舞龙、游百病等。

祭祖酬神是汉代过年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祭祀和驱傩活动,驱邪纳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祷神灵庇佑。《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宫廷在新岁到来之前,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跳驱傩舞,用火把将鬼魅赶至郊外,然后在宫门悬挂桃梗、郁垒、苇茭等以避邪祟,这些辟邪物品后来演化成图画神人、神虎、金鸡等艺术形象,形成了最早门神和门神画,挂桃符和贴门神也成为流传千年的过年风俗。

守岁拜年挂钟馗

晋名士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述了当时的民间春节风俗:除夕之夜大家互赠礼物,称“馈岁”;长幼俱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风俗沿袭至今,成为春节辞旧迎新的普遍习俗。《风土记》中还记载,在元月初七或立春,人们用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五种蔬菜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称为“馈春盘”,《荆楚岁时记》《本草纲目》等文献,也有对“五辛盘”的相关记载,此风俗延续至元代。

吃过“五辛盘”,来到大唐帝都长安,这里已经挂起钟馗像“祛邪魅”、迎吉祥。钟馗的形象据传始于“画圣”吴道子成为继神荼、郁垒后又一种新年神像。画上一般除怒目虬髯钟馗外,还画有蝙蝠,象征驱鬼接福。唐人尚美,女子流行新年“贴花黄”做梅花妆,她们“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翠钿帖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尽情彰显自己的美。

古人拜年很讲究,唐太宗会在用赤金箔做成的贺卡上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只是用梅花笺纸,表达相互的新年问候与祝福,这就是“拜年帖”。“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投帖拜年已成为普遍的交往形式,礼仪的成分已多于情感的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

拿着一枚唐代的拜年贴,我们来到宋都汴梁,此时一些主要的年俗逐渐成型,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记载,进入腊月,士庶各阶层就开始准备年货,市井繁华热闹。在京城甚至从十月开始就有相应的年货售卖了,锦装新历、各种门神,一时繁盛。十二月尽,人们开始洒扫门闾,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祖先……在门口悬挂春幡胜、百事吉斛儿,为新年吉兆。皇城内燃放爆竹,声震如雷。大家围炉而坐,喝酒唱歌,祈祝新年平安,有一种开派对的感觉。

此时的桃符已非常精致讲究,规格统一,注重装饰性,内容突破只写神名的局限,开始书写吉祥祝福文字。如“元亨利贞”“天垂余庆,地接长春”等,逐渐向对联转化,宋代重文轻武,过年也更多了些文人趣味,一些年俗在绘画中也有所体现,我们从宋画《五瑞图》《岁朝图》《戏婴图》《九阳消寒图》等作品中可以看到过年的吉祥场景和风俗习惯。

宋代已有大小年之分,《武林旧事》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现在还有很多地区保留过小年的习俗,驱傩祭神也变成了“祭灶”。过年吃饺子是普遍的年俗,而饺子的名称也是源自宋代《东京梦华录》出现了“水晶角儿”,《武林旧事》“蒸作从事”中有“诸色角儿”的记载,可见在当时的饺子品种已经很丰富。

节分古今,春无二致。多彩而吉祥,你是否喜欢古代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