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酒,明习理

初一 叙事 1098字
2025-01-05 15:51:29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诗词的星空群星璀璨,随意一读,便是诸文坛一个个耀眼的瞬间。

飞冲天习崔颢。

古人云:“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此鸟不鸣则已,鸣惊人。”读崔颢,让我领略此意。

崔颢为了证明自己,向当时鼎鼎有名的书法家李篱投去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却没料遭到了李邕的嫌弃,崔颢便暗暗下定决心“放大招”。一个真正有目标并为之努力的人是所向披靡的。

崔颢失掉了自己往日的“朋友圈”,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是在找寻灵感。一个春天的下午,崔颢来到了长江边,在那里黄鹤楼巍然耸立,他登楼远眺,滚滚长江奔流东去,他提笔一挥而就,一首流传脍炙人口的七律就此诞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篇黄鹤楼,前一句平铺直叙,而当“黄鹤”第三次出现的时候,整首诗立即奔流而下。全诗大气深沉,前有浮声,后有切响。它究竟有多厉害呢?连诗仙李白都连连称赞:“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人都争相模仿,却无人达到崔颢之境界。

寻美绘美习杜甫

今人有云:“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不是嘛!再微弱的光也是光,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读杜甫,令君同愚共悟此意。

杜甫有一友、非民非官,而是一只小鸟。那是开元末年、二十多岁的杜甫意气风发,自信十足,时逢开元盛世,他相信以自己手中的笔杆可掀起另一抹狂风。他一路游山玩水,结交文友,来到泰山脚下,他提笔,流出少年意气,筑起一首五言“千山”。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小鸟儿飞越山河,直上云霄,却从未有过“一览众山小”之叹。泰山之雄,果不负岱宗之誉啊!那时安史之乱,唐朝战火纷飞,长安城破,烧杀抢掠,整个大唐生灵涂炭,而那一年的杜甫被叛军俘获,押赴长安。在那个破落的城内,杜甫的雄心壮志被击碎,他将碎片铺向了民生,而开启之门便是他另一首流传千古的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河破碎,草木疯长,常人只顾逃命,可又有谁知鸟儿也惊心落泪呢?

那是一个夜晚,一叶孤舟行在水面上,杜甫静坐其上;远处,夜空繁星点点、垂于天际;江面上,月亮的倒影随着波浪涌起,山野苍茫,杜甫却觉得自己如同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飘飘荡荡。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那沙鸥仿佛围绕着杜甫盘绕往复,拍打翅膀。是啊!杜甫也不过是一个平凡之躯,就像一只沙鸥般飘飘荡荡,游离世间。杜甫,天生骄傲!而那只鸟,煽动了他诗情的翅膀…

古人之智慧,非尔等可比。所以惟愿我辈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给山河添色,使日月生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