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屿
杂草丛生的泥泞土路,变成了平清流畅的水泥新路,“刀耕火种”的人工劳作,变成了科技贯融的机械生产……顺起来了,技术新起来了,贫穷的村子富起来了,我才意识到十年能让一个地方翻天覆地。我长见识了。
我的老家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僻远农村。十来年前,家周围几早县至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店铺。出了院门,是窄小的泥路和一到夏季就积满了青藻的河。葡匐在河上的,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石桥。那时的我常问家里长辈,村里什么时候有好吃的卖。他们时常是失望地答非所问,说等拆迁就有好地方住了。我不明白长辈的弦外之音,但能隐约地感知到。我的家乡很穷,很差。
长大后,父母带我去了城里。由于村里一直在施工,也很少回乡。我摘测,那儿怕是要拆迁了罢。后来,外婆说施工作业完成了,让我们回来看看。
记得到家已经是傍晚时分,村中的崭新让我应接不暇,也让我长见识了——河面上映着江南的青砖红瓦,牵着将要潜沉的夕阳,没有水藻,没有恶臭。淡黄色的风拂过,河面泛起青波,余晖一缕缕地缀在涟满上,美得很不真实,一派江南情调。夏忙时节,插秧机和除草机聒噪地嚷着,与蝉鸣相映成趣。红香芋的叶子垂了半边,秧苗挺直地立着,绿的盛高被镶上了香槟色的边框。
原来,施工并不只会代表拆迁与舍弃,更代表创新与改造。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中分享的经历一波三折,趣味盎然。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