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倚时光枝头,静赏世间美景,岁月悠悠,眼界开阔。泸沽湖畔清脆婉转的歌声,至今仍在耳畔回响,潋滟那夜的光波,丰富民俗的见识,温暖心底的诗行。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那年漫步泸沽湖畔,正是眉眼盈盈处,夜色渐浓,渔火点点。忽闻远处一曲婉转小调“山歌好比春江水”。歌喉清脆,唤醒寂静的夜,也挑逗游人的好奇。我摘下耳机,走向湖畔。“这边唱来那边和”,此岸行人也不甘示弱,空灵的转音像泸沽湖姑娘俏皮的小辫,嘹亮的回响惊扰了水中酣睡的鱼鹰。
身边摩俊女孩的目光与我好奇的眼神交汇,他微勾嘴角,将对歌的常识娓娓道来。方言温婉,她道出一咏三叹的韵律,说尽官商角徵羽的讲究。原来,自清朝以来,对歌是当地民间风俗,先唱山歌,后唱传书。应和者需严格对仗押韵平仄,字字明白,声声入耳,往往唇枪舌剑斗到灯火阑珊,不知东方既白……我眼眸闪亮,听的如痴如醉,不觉间见识增长,各种歌曲来回传递,透过澄明的湖水,留下浅浅的波纹,随风飘散。
一轮圆月倚在古色古香的阁楼上,仿佛驻足欣赏一场歌谣盛宴,羞涩腼腆的我也渐渐敢于亮出歌喉,与众人的声音汇聚。向四周看去,虽都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但此刻他们正和着与我同样的节拍,仿佛故交相遇般肆意欢唱。
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似乎要把我们带进别是一般滋味儿的梦幻世界。蓦然想起,千年之前的《诗经.蹇裳》里,那位年轻的姑娘隔着茫茫大江碧水,对隔岸的心上人用歌声发出大胆邀约,“子惠思我,蹇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那场对歌,看似遥远,却与千年之后的我心跳同频。这是怎样特别的感受啊!
对歌民俗是我们一直在匆忙中忽略的时光流淌,是映亮了心灵底色的岁月窖藏。泸沽河畔,那一次难忘的经历,让久居城市的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感受到了别样风情。绽一抹微笑,许一份情长,去唱,去爱,去感受人间的暖色,去温暖岁月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