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第一次看到墨汁从墨盒中点点滴下,便凑过鼻子嗅那特有的味道。墨香渐渐溢出,飘过我的整个童年。
学国画的那段时光,贮藏了我童年最多的悲喜与最大的努力。我仍然记起那鹤发童颜的老者为我们静静讲述墨,那饱满的毛笔的细尖与宣纸的故事轻点墨盒,于墨色的浓淡变化,笔尖的角度转换之间幻化出一幅幅典雅深沉的中国写意。那一刻,懵懂无知的孩童与执笔作画的老者眼中皆是一片纯真。我知道,那闪烁于他们眼中的不仅是欣赏赞叹,还有一种爱。
是的,我也在那一刻爱上这味道怪异的黑色液体。就算如今不能再握毛笔,携墨色畅游于洁白的纸上,嗅嗅墨香也能让我心旷神怡。他会令我忆起那写一中的种种记忆,种种神奇。墨者,水多则洇宣纸,水少则形态稳固。墨写意是墨与生宣的互融,下笔的力道与倾斜的角度,行笔的快慢都差不多一分一毫。作画者需要不断的摸索与总结,才能掌握其中之妙。这便如中华文化一直追求的和谐。携百家之长,通古今之变。相互接触融合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对于旧事物的吸纳和对新事物的包容对和谐并存的追求,同时也在于对各种成分,方式,含量的严苛的要求与一丝不苟的研究。这便是墨的哲学。几曾何时,那些文人骚客也曾提笔蘸墨,于宣纸或锦帛,于墙头或长衫,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喟叹。于是,一段段或光辉或黯淡的历史,一种种或激烈或柔和的情感,都被墨汁记于心间。鲜红的朱砂,耀眼的鹅黄,都已退去,而墨色依然清晰可见。那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是墨的坚持与坚强,勇气与耐心。而这种坚韧已注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日月相伴长存,这是墨的感性与执着。
墨,是你成就了《兰亭集序》的伟大,是你成就了赵孟頫与苏东坡的英明,是你将阎立本与八大山人的艺术追求保存。是你将中华文化最唯美,最动人的那一部分演绎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墨的艺术。
墨,从不盲目追求色彩的名利,从不害怕黑暗的孤寂与迷茫。不盲从,不回避,不限喧嚣,不染俗尘,是墨的智慧与节操。缕缕墨香中中华文化的精髓静静地流淌,前行。
墨香溢出,飘过中华文明,飘入人世,变成了中国的味道。
教师点评:文章内容具体,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情感真切。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