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共井

初一 叙事 748字
2024-02-18 10:29:31

穿过曲街斜巷,我走进了老门西的高岗里。春日初晴,老街半空中的电线上挂着高高低低的衣物。攀在墙壁上的树枝,悄悄地吐出了嫩芽。光影照射在斑驳的墙壁上,把“南京市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高岗里9号井”的牌子上刻上了光影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像门西的老街一样纵横交错。而我就是特意来寻它——高岗里9号井。

这口用青砖建起来的井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内井壁长满了青苔。从井口探头向下望,青石砖砌成的井壁向黑暗中伸去,下面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水声。水面泛着微微涟漪,像黑夜中的几颗星星。我十分好奇这种古井的打水方法。于是,我向身旁的居民爷爷请教方法。

只见爷爷提起一旁的不锈钢水桶,水桶上绑着一条一指宽的黄黑色的麻绳。爷爷先把桶放在井里,握紧麻绳,一点一点的将水桶放下去。刚碰到水面,爷爷就把麻绳一斜,水桶便也跟着一起倾斜了。井水争先恐后地“跑”到了桶里。当水桶完全沉下去时,将麻绳用力向上拉。怎么拉又是一门技术活!爷爷将麻绳紧贴井沿,脚蹬井栏,尽管拉得很慢,但水桶仍然撞到了井壁上,发出了叮叮当当的声响。

“你要不要来试试?”爷爷操着一口南京话对我说道。

我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把,学着刚才爷爷打水的样子。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拎上来半桶水。可望着那半桶我自己打上来的井水,我的心里却是无比的激动。我好奇地把手伸进水桶中,一阵凉意钻进指尖。

在这曲街斜巷中,这口唯一“活着”的井,陆陆续续又有其他人来打水,有的用来浇花,有的用来洗衣服,有的用来拖地……同乡共井,绘就了门西百姓独特的生活。

也许有一天,这口井将被人们封起,但井旁哗哗的流水声,孩童们的欢笑声,大人们的聊天声,都会把每一个与井共存的日子存进记忆里。有人来这里画画,有人来这里写文章,有人来这里摄影……

同乡共井,老街的邻里情一直在延续……希望这口井会一直活着,活在人们的心中。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情感真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中分享的经历一波三折,趣味盎然。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