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懂了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每当我在书柜中翻阅那些古老的诗集,仿佛一股清风拂面,一抹明月倾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本平凡至极的《苏轼诗集》,静静地躺在书柜的最高处,仿佛它拥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力量。
然而对于一个热爱唐诗的我来说,要理解苏轼的诗歌却并非易事。每每打开那本诗集,我仿佛被引入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那个充满了书香气息的午后,我和母亲坐在静谧的书桌旁,苏轼的诗集摊开在我们面前。透过窗户洒下的暖阳,照亮了每一个字,仿佛将宋诗的精髓一一诗人心灵的轨迹,昭示于纸上。母亲指着苏轼的一首诗说:“看,这是苏轼的诗,多么奇妙啊!”她抑扬顿挫地朗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听罢,我心中只剩下一丝茫然,仿佛这诗篇是哲学的亲兄弟,辞章中蕴含的讯息如同金兰一般难以解读。于是,我开始对苏轼的诗产生了一丝反感。
然而,真正领悟苏轼的诗意,是在一次黄州之行中。那个暑假,母亲带着我来到了黄冈,沐浴在涛涛的汉江之畔。晨光洒落在定惠院,清风拂过,唤醒了植物的生机勃勃。苏轼故居迎来了无数游客,墙上挂满了他在黄州时的词作。我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才渐渐领略到了宋词的深邃韵味。
此时,母亲用手指着墙上的那首词:“你细细品读一下。”我不耐烦的顺着母亲的手看去,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映入我的眼帘,“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些文字仿佛有魔力般吸引着我,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弦。母亲笑着说:“你解开了苏轼的谜语了吗?”
苏轼的人生如同一曲风云变幻的乐章。他身处寂寞之中,孤鸿一般飞来黄州,却又被束缚于此。小人的险恶嘴脸令他倍感愤怒,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悲凉体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一这种孤独与苦楚在词中深刻流淌。然而,苏轼并未因此气馁,也未将责任归咎于他人。相反,他对生活充满希望,继续平凡而坚韧地前行。
初阅苏轼的作品,一片晦涩难解的神秘,直至真切了解苏轼的故事,才领悟笔下情感的深沉。在诗中,情感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给予了作品一种独有的魅力。或许,正是在这些情感的交织中,诗歌才呈现出如此深刻的内涵。或许,苏轼的诗意就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告诫我们,在人生的波澜起伏中,保持乐观的态度,方能在挫折的阴霾中重新闪耀光芒。
深谙苏轼的内心,就应该将诗意如丝绸般披挂于身。那种孤独,仿佛是寂寥的夜空,散发出无尽的寂寞。在苏轼的作品中,惆怅如潮水般泛滥,如江水一般淌过心田。彷徨的脚步,踏碎了时间的沙漏,化作一片悠扬的旋律,在宋朝的月光下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