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楼上有个胡奶奶,上班时是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据说给很多大人物动过手术,曾经十分风光。她还有个瘦瘦小小搞中医的丈夫,曾在一家小中医院工作,很多学西医学的看不起中医,胡奶奶也是这样。我记得十几年前她刚退休,在楼下等着接她去做手术的小轿车,望着她丈夫骑着单车去坐诊的远去背影狠狠的说:"要不是当年组织决定,我会跟了他?!在这个家我才是定海神针!"
可是胡奶奶由于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太济了,而且现在很多电子医疗器械她越来越陌生,请她去动手术的越来越少。胡爷爷倒是印证了"中医越老越吃香",家里经常有慕名而来找他看病的人。据邻居说,胡奶奶当然接受不了这个落差,决定要在70岁学中医。她当然看不起赤脚医生起家的胡爷爷,所以就自学,她觉得自己曾经是做过手术的,手下有准头,就专门研习针炙。凭借着她深厚的医学功底,考个针炙症自然不在话下,关键的问题是一一谁来当病人?
一向清高的胡奶奶开始主动跟多年没说过话的邻居们搭讪,没说几句就开始说:"您的气色有点问题,没事儿,可以到我家免费号号脉。″有一个嗓子疼的大妈来到他家,怎奈胡奶奶她初次上手,认穴还不是很准,连扎两针都给扎出了血。大妈说:"你不是专家吗?"她说"我是西医专家"。大妈说:"你得陪我"。胡奶奶见状,赶忙说:"你体内有淤气,放放血也是好的,你看你血都发暗了,敢不敢让我再给你来一针?"大妈听罢,仿佛看到了绝望,也不管自己的嗓子了,赶紧从她家出来了。逢人就说他家是刑具陈列馆。
楼里的人已经把胡奶奶当成异类了。胡奶奶有治病救人的胸怀,但苦于没有机会施展。据说她整天手里拿着根针到处转悠,见什么都要扎一下,连大小伙子见了他都要躲她一躲。
有一天,我在社区报上看见一篇文章《某七旬老太协助警察抓住汽车扒手》文中说到某老人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行窃,在小偷手刚抓到钱包之际,忽然一根金针刺里飞出,正中小偷手指,针把钱包和小偷的手串成了串儿。正有一名反扒民警在车上,小偷就地落网。老太不留姓名,只留下一句"医者人心,定海神针。"
我想这肯定是胡奶奶干的,不过我更想知道的是被扎的黑手流没流血。
教师点评:这篇叙事文章对“戏剧性”做了尤其生动的演绎。一来,“戏剧性”离不开“冲突”,恰巧文章“冲突”四起:功成身退的老西医萌生了研习中医针灸的念头,这是人物身份与行动之间的冲突,踌躇满志却未能施展,这是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带来的冲突,胡奶奶的“针”没能在“治病救人”上发挥功效,却在“行侠仗义”上立下功劳,这是出人意料带来的冲突。二来,“戏剧性”需要“有趣”,正巧文章趣味盎然:情节的几经波折和起伏不断积蓄着文章的趣味,而有如“定海神针”一般以生动形象、夸张诙谐为基调的用词用语更是为趣味“锦上添花”,对人物心理、对话等细节所做的精细打磨和巧妙处理也让叙述增加了趣味性,取材于身边人、身边事的创作更是别具意趣。三来,“戏剧性”意在好戏一出,正好文章吸引人心:叙述节奏紧凑,内容完整,无论是背景的交代、人物的登场、过程的还原、高潮的设置、结尾的安排,无一不是精当合适、浑然天成。由文章难以忽视的“戏剧性”可见,作者文笔了得,功力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