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道坊是他陶冶诗文的熔炉
集贤坊是裴度常住的豪宅,白居易诗中集贤坊的出现,多与他和裴度的交往有关。如这首《过裴令公宅二绝句其一》:“风吹杨柳出墙枝,忆得同欢共醉时。每到集贤坊地过,不曾一度不低眉。”仍有题注:“裴令公在日,常同听杨柳枝歌,每遇雪天,无非招宴,二物如故,因成感情。”另一首《和刘汝州酬侍中见寄长句因书集贤坊胜事戏而问之》:“洛川汝海封畿接,履道集贤来往频。一复时程虽不远,百余步地更相亲。朱门陪宴多投辖,青眼留欢任吐茵。闻道郡斋还有酒,花前月下对何人。”还真有有心人告诉我们,履道、集贤两宅,相去一百三十步。
白居易与元稹是好友,两人在文学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他们经常交换诗句,互相学习,该期刊发表的一些诗歌,便是互相鼓励和启发的结果。正是由于白居易文学功底出色,被唐宪宗看重,提拔为参谋,但是却因上书要求改革被贬到江州。白居易在江州改变了自己的理念,不再关注权位和荣誉,而是开始追求自我满足和心灵自由。他选择在当地建了一座草堂,以静心养志,怡然自得地生活。草堂里有一座小桥流水,背山面水,景色宜人。白居易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在江州的生活并不乏味,他热心公益,关注民生,并在当地开设救济之所,为民众解决困难。他以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更加坚信“为民请命,身后亦有人呼唤”,依旧积极地参与到现实社会的改革当中。他的这种“意料之外,却又始料未及”的改变,展示了白居易拥有的独特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作为一位时代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公职上也功绩卓著。他担任杭州刺史期间,为百姓大展拳脚,积极解决饮水和干旱问题。他是一位有爱心和责任的民本官员,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敬重。在晚年,白居易信奉佛教,号香山居士,更加注重心灵的平静与沉淀。多年的努力和创作,使白居易的诗歌站立在古今文学的巅峰,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他于公元841年因病去世,葬于龙门石窟的白园,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位永垂不朽的英雄。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作者选取了典型的事例,很好地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里介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