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之上,亦有花开。

初一 写人 1076字
2023-04-10 11:05:58

暮春时节,杜鹃乌声声殷勤地呼唤着“不如归、不如归”。小窗前,外婆抬腕举起玲珑杯盛化凭梦魂插上四忆的翅膀,飞过了青冥高天、绿路波润,逍遥地、遥远地,落于一处杜鹃遍开的庭院。

外婆自幼喜欢有味之物,无论是几曲回合的小廓、几来剪好的花枝,亦或是太湖山石、流泉曲水,都会引得她驻足观望。然而,那时的农村生活温饱都是一大问题,哪还有时间让地欣赏这些身外之物呢?外要只能宁者家中又破又旧的收音机,越着大人不在时,听者几首小曲、哼上几句不熟的戏:戏曲之音本该婉转动听,而劣质的收音机中传来的是干涉的唱腔,可外婆却是述上了戏曲,就着收音机李沙沙作响的噪音,一遍一遍地学着、唱着。旧日屋门前,大片大片的杜鹃花,她常常拈花插干鬓角,花映人颇,仿佛她对戏曲的情思,寄予这花间。

长大后,外婆不顾家人反对,一心学箭。在那杜鹃遍开的小院里,她度过了她最娇艳的年华。小院中的一切古色古香,华美却空灵,奢靡却空虚。外婆常携着一支紫竹苗,登上高轩,浅斟低盟,欣常脚下的亭台古榭,琼雕玉琢的一片晶莹。笛声清越、歌声凄婉,二曲缠绵的牡丹亭,一支酸楚的长生殿,又一折悲壮的铁冠图....无愁的人把自己推进了那些古老的传奇故事里,唏嘘着世间的悲欢,千古之兴亡。

然而故事与传奇始终存在于画本间,再娇艳的花终将枯萎。随着世间的推移,戏班却渐渐衰没,门前的杜鹃红了又谢了,外婆盛装登场,却无人欣赏。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时代,或许可触可感的享受,比虚无缥缈、曲高和寡的戏曲来的更直接,更易被大众接纳。

人们都说外婆是块顽石,戏班都倒闭了,却依旧守着不放。而我记得,多年后的外婆将我抱在膝上,长叹道,地守着的是一门艺术。而老天却总爱与人开玩笑,戏班所在的小院被拆迁重建,外婆只能回归故里结婚生子。回乡前,想必让地定格在那个承载着她的梦想之处驻足回眸。

是啊,一块毫无特色、毫无用处的石头,怎么能奢求在阳光下绽放异彩呢?杜鹏花开开落落,耳旁唯有杜鹃鸟啼血般的悲鸣声,曲折而婉转。外婆在花开花落间,在偏远的山村里,用单调的农耕埋没了对戏曲的火热之情。

在我出生后,外婆为了照顾我,来到了杭州。她常对着门前大片的杜鹃花出神,红艳艳的花海里又会有多少故事与愁思呢?仍记得与外婆第一次去黄龙洞,杜鹃丛掩映的戏台上,众生登场,水袖纷扬,笛声呜呜咽咽吹着,婉转的唱腔在其间回荡,多情又似无情的杜鹃,在花间凄怨呼唤着,依然是一声声名叫暮春时节,杜鹃乌声声殷勤地呼唤着“不如归、不如归”。小窗前,外婆抬腕举起玲珑杯盛化凭梦魂插上四忆的翅膀,飞过了青冥高天、绿路波润,逍遥地、遥远地,落于一处杜鹃遍开的庭院。

是啊!顽石之上,亦有花开。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取材真实,情感细腻。作者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描写,细致的神态、动作描写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特点。作者选取了典型的事例,很好地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里介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