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浙江,一提到年糕刚学会叫妈妈的小孩子,刚学会骑车的大孩子,长了白胡子的老孩子里甜过我的谁不是心中生起一股暖意呢?每到春节回乡下,邻居们总是会聚在一起打年糕。
一大早,院子里就传来咚咚咚”的声音,几个人围在一起,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叔公和爷爷在打年糕。他们把蒸熟的糯米倒在石白里,然后一个人挥舞着本杆砸,一个人翻糯米,空气中充斥着浓浓的米香。他们配合的真默契,一下一下很有节奏,“咚咚”的声音似整齐的鼓点。叔公擦了擦汗,问我:“会吗?”“这谁不会?跟抢捶子一样简单!”我自信满满,迫不急待地捏住木林想试试,手一抬,木杆不动,像是用胶水粘在糯米上一样。我伸出另一只手,想起科学课上讲的杜杆原理,把另一只手握住木杆的中间偏前的位置,两只手同时用力,可只拍起了一厘米左右,叔公说手工年糕越打越粘,打伞糕可真是个体力活啊。
我站在不远处看了好一会儿,爸爸走了过来,给我讲了年糕的历史。最早的年糕,是用来年夜祭神以及供奉祖先的,相传年糕起源于春秋时的苏州,住子胥以糯米粉块幼成相门的城基。后来这些深埋地下的糯米粉块,在战乱中拯救了姑苏断粮的饥民。由此演变而来的年糕成了纪念任于胥的贡品,后来也慢慢上了人们的餐桌。
在我还在感叹年糕的悠久历史时,打好的年糕已经倒在了桌上。姨婆和婶婶熟练地把年糕往两边拉扯,再用细线切成小块。我忍不住拿起一块往嘴里放,年糕已经没有那么粘了,软软糯糯,很有r呦还有淡淡的甜香味。做好的年糕会分给亲戚邻居,这可是“上等”年货呢。
“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年糕的寓意就是节节高,年糕承载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师点评:在介绍家乡的特色美食年糕时,作者既注重以人们劳作的场景和自己亲身体验的展现而对年糕的制作进行说明,也注重以历史、故事的讲述而对年糕的文化底蕴加以介绍,更注重以自己的体味、经验、认知的分享而对年糕作为家乡特色、家乡风俗、家乡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做了阐述。文章取材新颖,叙述真切,要素齐全,角度丰富,内容充实,情感饱满,是一篇值得借鉴的“家乡的风俗”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