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老人:七十多岁,皮肤黝黑,眼睛不大,但总洋溢着慈祥的光芒。额头上刻着深深浅浅的皱纹,腿脚不好,总是手拄一根拐杖。但他眉目间总是布满笑意,精气神十足。这位老人就我的爷爷。
爷爷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那时饱受饥饿的折磨,从那以后,他一生都秉持着节俭的作风。即使现在已经富裕了,但他这一习惯仍旧丝毫没有改变,一直践行在生活中。
“爷爷,这鞋子都这么旧了,丢了吧。”我拿起那双早已经破的不成样子的鞋子,展示给爷爷看。“是啊,再买一双新的吧。”表哥也劝道。可爷爷却笑着拿过鞋,拍了拍,不以为然地说:“明明还能穿,扔它做什么。”见我和表哥还要劝,爷爷收起笑意,神情严肃:“想我们那个年代,有一双鞋子穿就很不容易了,这鞋子也没坏,就是破了一个洞嘛,补补就行了。现在的生活是好了起来,也不能浪费啊。”说到最后,爷爷拿着鞋子慢慢悠悠的回了卧室,只留下相对无言的我和表哥。
我跟进房里时,爷爷正左手握鞋,右手拿着抹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上面的灰。那双鞋的确挺旧的:褶皱一道连着一道,鞋面被磨得几乎看不出原样,侧边还明显有开胶后用线缝上的痕迹。我坐在爷爷身边,继续劝爷爷换一双鞋子:“爷爷,您看,这双鞋子都坏了,再买一双也花不了几个钱。””爷爷头也不抬:“旧是旧了点,但还可以穿。”“可是…”我的话还没说完,爷爷就打断了我的话:“现在条件是好了,可这不代表我们可以肆意享受,随意消费。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应该记在心底啊。”
于是买鞋这件事不了了之。但我没想到,爷爷也有“不节约”的时候。
爷爷爱读书,他的房间里有一个大书架,上面摆满了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爷爷最大的乐趣就是去书摊淘书,遇到喜欢的书,不讲价,说买就买。他总是笑着说:“好书是无价的,花多少钱都值得!”
这就是我的爷爷,我那节俭却又“不节俭”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