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师明明四十多了,上课却依然这么风趣。这别具一格的教学风范立马成为了班上最出名、最受欢迎的老师。
他的身子十分瘦小,白发长了半边头,脸圆而不胖,皮肤永远是亮棕的,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活力。细长的胳膊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斑,脸上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他的眼睛很小,却总爱笑,笑起来连眼睛都看不见,脸上永远带着一副方框眼镜。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给予了我最大的鼓励,让我感到温暖。
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我就猜出他是一个很少发火的老师,果不其然。再加上同学们对温柔的老师都不放在眼里,在第一节课上表现得就已经很懒散了,第二节课更是放纵,聊天的聊天,看书的看书。看到同桌也在看书,我心里不禁痒痒的,虽然理智还在告诉我不能,但总归是没忍住。我加入了看书的“大部队”。看的自然是课外书,我拿出了找同学借的《波西·杰克逊》,把书打开后将一半塞到柜子里,再将椅子向后靠,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沉浸在书中那希腊诸神、半人马、半羊人当中。
忽然间一只大手在我的肩膀上拍了拍,我下意识地往后看了看,终于知道了这只手的主人——叶老师,我迅速将书塞回抽屉,心里暗暗祈祷不要将书没收,如果被没收了,我就再也没脸去找人家借了。我怀里像揣了一只兔子似的,心一直砰砰直跳,差点就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了。我焦急地度过后面的每一分每一秒,可是过去了好久还是没有听到向全班宣布我在上课时看书之类的话,更没有听到那应有的指责。他反而还在讲着课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来,我们可以看看第一段,作者在第一段就已经表明了文章主旨。这一类的写作方法被我们统称为……”
果然下课后,我被叫去了办公室。那时办公室里一位老师都没有,不知道是被叶老师叫出去了还是正好有事……“你的作文还是挺好的。”他和蔼地笑着说“想象力挺丰富的,比较适合写想象类作文,不过叙事也要加强。”
本以为会被批评一顿,为此我还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结果却被这突如其来的表扬搞得不知所措。我心里还是有些窃喜的,不知不觉中对这位老师也有了些尊敬。
接着,叶老师又对我说:“任何一个有潜能的人都是靠培养出来的。我小时候,也就是和你差不多的的时候,是一本书让我对语文产生兴趣,所以多看看课外书还是有好处的。”
“那叶老师,你看的是什么书?”我好奇地问。他沉思片刻后笑着说:“一本很烂的书,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写得这么烂,而外国名著却那么有趣呢?于是我就决定要当一名作者。”“再后来呢?我是说为什么您现在却是一位老师了呢?”也许是与叶老师聊天没有压迫感,所以我也就打破砂锅问到底。“后来我觉得,光是我自己是不够的,只有当老师才能更快地传播这种思想。你可以从那本《波西·杰克逊》当中吸取写作方法和经验,这样的效果远远高于老师教的。”
接着,他又说了很多关于我的优点,虽然大多不记得了,但是想起来还是给我阵阵鼓励和温暖。
出办公室时,我的脸上挂着不可一世的笑容。那时我感觉我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是一个很有潜力、很出色的天才。
后面的每一节课我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之后有更多的学生因各种理由被表扬,同时叶老师的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最受欢迎的课。上课聊天?没有!看课外书?没有!传纸条?没有!
还记得叶老师是怎么表扬我的作文的。可现在看来,当时第一篇写得很普通,仿佛没有任何优点,后面的几篇也没有特别突出。可是我却愣住了!每一篇的评语上的最后一句都写着同一句话:想象力丰富,相信能写得更好。可能是我的好胜心激励了我,也许是我自己下定决心要进步。但我所知道的是,我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叶老师的鼓励。
是他在我被所有人贴上“语文残渣”、“作文白痴”的标签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一扇照射光明、赞美、自信的窗,他就像一位使者一样将我这样的孩子带到光明之下,让我们也享受着赞美。
明师之恩成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葛洪
教师点评:通过对事例充分的回顾与感知,通过对事例从完整过程到细枝末节、从人物对话到心理活动的细致还原,通过对事例之于自己当下与日后的深远意义的悉心体味,作者写下了老师的包容、善意,也写下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体恤与教书育人的智慧;写下了老师与学生看似普通的相处日常,也写下了老师对学生们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写下了老师简单几句话而对自己的引导,也写下了老师的认可、鼓励、点拨、启发之中所蕴藏的巨大力量。而在事例之上,作者通过投注自己饱满真挚的情感,通过围绕事例来表露自己情真意切的感怀,通过亲身经历与真情实感的融合,有力而真实地点明“恩师如何难忘”,言明师恩确如山重,阐明一位老师能对学生产生多么深重而非凡的影响。文章令人触动,也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