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缕春风,都是扑面而来的欢愉。
年少无畏,她,风华正茂。春风得意,金榜题名。长发飘飘,抚迎春风,一袭书生气,亭亭姣好。背后,是漫漫人间烟火。杀猪宰羊,谈笑风生,来迎接这女孩的炫目未来。远方,是她期待的大学生涯,盼望的博士学位,憧憬的声誉名望……不禁嘴角勾起,她与风共享欢愉。
每一朝晚霞,都是从容安宁的端庄。
霞光织红了半壁山河,让她的头脑慢慢冷静下来。四年大学生涯过去。望着人才辈出的师范,思考自己的未来。身边的同学叽叽喳喳,烦躁不安,无不幻想着当上教授的荣耀。而她,却有了不一样的梦。
“我申请去乡村支教。”她平静的对校长说。
周围的人都认为她疯了,“你的未来,你的青春,难道都要付与那贫困的乡村?”
她淡淡一笑,“诸位,奋发学习的目的,无非是找一个好工作。找一个好工作的目的,大多数人会说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但追其根本原因,则是为国家出力。我们学校人才济济,不缺我一个。但是到山村支教的则寥寥无几,这样提升山村教育的希望,则难上加难。我愿去乡村,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不是为了有更好的青春。而是为国效力。也因唯有在那,我才能抛弃名和利,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当然,为师者,便是甘愿奉献,舍小我,为大我。其宗旨,是培养人才。培养的对象难道不是不值一提吗?”
一番简短的演讲,竟让全校师生哑口无言。
她去了,发誓不回头。
每一次折柳,都是欲说还休的牵挂。
到乡村三年了,她渐渐厌倦。她毕竟不是什么圣人,她只是一个凡人。三年的生涯,她受尽了所有的苦与泪。疲惫不堪的日子,让她提前衰老。她开始责怪当年在大学时的傻,她看到了当年和她旗鼓相当的人的名誉和声望。不禁懊悔不已。而当年的初心,她早已忘却。
毕竟还年轻,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她在自己简陋的小舍里整理行李,一边美滋滋的回想着城市生活。不料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扰了她的思绪。“老师,我可以进来吗?”这声音怯怯的,让人心生爱怜。是狗娃吧,她边想边走过去开了门。
小小的怀里抱着一大片折柳,她被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老,老师,俺听您说,折柳代表着送别。老师,我……我……”狗娃的小脸憋的通红,想说什么,似乎又咽了下去。最终他只是猛的鞠了一躬,“祝老师旅途顺利!”说完他连忙跑了出去。眼角有晶莹的泪水在闪烁。
手中的动作顿住。她,陷入了沉思。
狗娃,还有许多她班上的孩子,他们离不开她。从他们含着感激的眼神中,她能感受到他们的爱戴。冬天,他们缩着手。冷的说不出话来。嘴唇冻的乌青。却不敢呵气,不敢跺脚。生怕打扰了她上课的节奏。;她一闭上眼睛,一张张生动的小脸就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里,她也离不开他们。看着孩子们冷,她也会故意停下来几分钟,让孩子们尽情跺跺麻木的脚。也会带来城市里面的暖手宝。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一会儿就还给她,让最后那份温暖给她享用……
渐渐的,她的视线模糊了。在绵延的回忆中,她找回了自己的职责,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初心。她决心留在乡村,风雨无阻,一辈子在这里坚守。
每一个故乡,都是心有所归的安心。
她老了,退休了。在她的大半辈子里,她教了这个乡村的无数个孩子。乡亲们无不感激她,她在这里,找到了落叶归根之感。想在这里安度晚年。可是经不住亲人们的固执,只得回到了已经有四十多年未见的城市。在这里,她只感到了茫然和陌生。她怀念在乡村的安然,她怀念在乡村的那无数个孩子,她怀念在乡村的乡里乡亲,她更怀念在乡村的自己创造的成就,怀念乡村教育的欣欣向容。
临死前,她要求家人们把她葬在那个乡村。
那,是她的故乡。
她的葬礼,有无数的人来参加。有曾经教过的孩子,有教过孩子的孩子。这些年轻人会聚在一起,是她一辈子的梦想,是乡村的蓬勃希望,是乡村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
她没有多彩的青春,没有万人瞩目的声誉,没有大把大把的钱财。
但她,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