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马头墙,古桥流水浸墨香。人杰地灵徽州处,古城韵味远芬芳。
一一题记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的美是内敛而含蓄的,"愿灭香仍炷,声干叶自吟。百年拼寂寞,一念自萧森。"如是徽州,独立于世,文化丰富而深沉,低调而沉默。徽州的人亦是如此。
1891年徽州歙县,陶行知出生了。他是伟大的教育家,郭沬若称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少年意气一一爱国情怀
1905年,陶行知入学于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状语,这是少年满腔热血;1908年,年仅十七岁的陶行知考入杭州广济医学,但不愿自己的思想受外国人的摆布与歧视,入学仅三天愤然退学,这是少年的傲骨铮铮;后来他弃医从文,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有人格尊严,敏而好学的爱国青年,陶行知的形象再一次明朗起来。
不慕名利,投身教育
陶行之在美国留学归来时,正赶上新文化运动。众多文学界名人纷纷回国占领高校,传播理念,激昂文字。唯独陶行之不同,他放弃了名扬万里和高待遇,选择回到乡村,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外的晓庄创办师范中学;1932年,他创建了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社;1939年,他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多年的努力,他推进现代化平民教育,提高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为教育史上抹上浓厚的一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946年因长年劳累过度,陶行之不信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陶行之先生以赤子之心和"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名垂千古,自此成为徽州人的榜样。
烟雨朦胧,马头墙静立在飘散的薄雾中。徽州依然美的沉默。文化的美丽,历史的厚重在沉默中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