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运河畔,飞檐,青瓦,木门,石板,流水,篦箕巷充满了古朴、淡雅、温和的韵味。篦箕巷石碑后面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来来往往的人,没有一个脚步驻足停留。**
**当你推开花格子门,古琴轻架、书画点缀,到处流淌着江南神韵。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戴着黑框眼镜,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他是我妈妈的一位长辈,我管他叫爷爷,他是龙泉印泥的第六代传人,一直经营着这家“璟昌印社”。**
**只见爷爷将这些材料调和在一起,研磨、捶打、搅拌,一直搅拌到能拉出很长的丝,再将泥称重,装入瓷缸中,把表面拍平,爷爷告诉我,要静封在那里半年,印泥才算完成。“这几年我已将失传多年的藕丝印泥恢复出来了,爷爷给你看看是怎么拉丝的。”爷爷满脸骄傲。爷爷有一双宽大厚实的手,苍劲有力,手掌上布满了老茧,像一个个寸草不生的小山包,顶端还发出惨白的光亮,这才是劳动人民的手。爷爷解释说,藕有讲究的,一定要采在深水的藕,丝才拉得长,用天然的原料才能做出好东西。“咔嚓”他先把藕梗折成两截,露出了碧绿的藕心,轻轻往两头拉开,藕丝就如同春蚕吐出的白丝线,柔而不软,细而不断,这一缕缕的藕丝,连接了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连接了一代代手艺人的心。将扯下来的藕丝放入清水中浸泡,晒干,混入印泥中搅拌,再抽足足半个月的丝,才能满足制作一百五十克印泥的需要。**
**爷爷之前是学中医的,但因为喜好,几乎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到了龙泉印泥上,但现在都有定制的印章,各种花边花样,谁还会花大价钱买这古色古香的印泥呢?爷爷把璟昌印社搬到了偏僻安静的地方,远离城市的喧嚣,坚守那一份纯粹。在这样一个科技时代,谁还会记得世俗平凡的模样呢?**
**爷爷如这池中深水处的藕,匆匆略过的人看不到它的美,只有让脚步停在池边,才能发现,它真正的意义。**
**于国,工匠是重器;于家,工匠是栋梁;于人,工匠是楷模。工匠精神是对祖先手艺的坚守,是与过去的联系,是我们民族的根本。每一个字符,都由你用工匠精神刻下,每一段人生,都不妨从工匠精神里,寄去最朴素的力量,做一股清流,成就最平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