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历史长卷,穿越时光的洪流,望红尘烟云过处,数残红点点。那清冷筝琴,那月辉皎皎,那西山残阳,那潺潺溪流……
沏一壶香茗,品百态人生,墨香描画,拨开繁华,寻君一生路。
开元盛世,民间一派祥和,圣皇的光辉照耀着五湖四海,也照耀着偏远宁静的青莲乡。青莲乡是山青水秀的地方,与山纠缠,合水交颈,是这繁华盛世里的一叶青莲。
开元,是繁唐的一个顶点,葡萄美酒醉了汉宫秋,夜夜灯宵美如昼,小民藏米万担,国家库存殷实,私人仓库也丰足。社会安稳,每一天都是吉日。
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就是历史上的“开元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璀璨繁华的记忆。
盛世,圣主,亦多圣贤。
圣皇的恩泽普照着青莲乡,此地有一少年,踌躇满志,要立于朝堂之上,威振于四海之内。朝廷激辩,文采飞扬,为吾皇分忧,为百姓造福。
这少年就是后世传诵的“诗仙”李白。
人生百转,愿望会与现实异路,他当时不会料想到,他的诗词会流传千古。他也没有想到,盛世流年没有成全他的一腔热血,他的怀才不遇痛了千年!
微风徐徐,伤了梦,浸了酒,是什么让回忆可以这么甜、这么美,却让现实充斥着无所不在的骨感。
溪水潺潺,漫了草,绕过山,在这个安静祥和的小山村里缓缓地流淌,伴着李白的青葱光年。
李白,在生命之初,就留下了不可参透的谜。但历史细节却早已淹没在时光中,只留待后人兀自思量。诸多谜题,等待着世人追寻。而我们要追寻的,依旧是这位诗仙的传奇人生。所有看透,都是在迷惑里沉沦后的懂得。因此,当时当处当执着。
李白正是在沦陷红尘之后,在世事旋涡中打转挣扎,才得以让灵魂羽化登仙,练就诗骨仙风。
诗情画意的文人的生活梦想,却却只有缘分才得以使然。纵然一路拼搏换来的是苦痛与失望,他亦无悔于曾经血脉偾张地执着过。
一阵风吹过,烛光一晃,刹那的昏暗后更加明亮。
他持剑挥舞,虽不是江湖大侠之风,却也若游龙戏海,飘若惊鸿,一招一式间能看到少年眉眼中的英气,一股子神采在其身姿中幻彩发光。一翩翩佳少年,面若秋月,眉目疏朗,身躯亦不高大强壮,也不瘦小文弱。转身回首亦是顾盼生姿。
那一时,他是火山迸发后的熔岩,等待着淘尽人世悲欢后的涅槃。
明日绕着凉秋,他时而在口中滔滔吟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声音清晰流畅,高低音停顿错落,声音不浓不淡,如庄子那般逍遥自在。
渐渐地,李白得知了当今圣上求贤若渴的愿望,便萌生了位列朝臣的念头,这也是少年李白初次萌生的对于未来的梦想。理想的种子,渐渐在李白的心中发了芽,生了根。但是现实总归是现实,他和理想有着距离。就这样,“位列朝堂之上,为吾皇分忧,与三公共朝”,成为了李白最初的愿景,却也成了他最终的伤痛……
教师点评:“话李白”,这个“话”字用得非常巧妙。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既对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做了讲述,又结合了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所产生的影响对人物的特点加以评述,既让叙述娓娓道来,又让论述逐步深入,既尽力讲解历史,又用心呈现人物,“话”的用途与内涵由此得到了充分的阐述——是“且听我道来”,也是“且听我分析”,介绍、评述人物的方式更为独特,文章也更具可读性。不过,建议作者梳理一下思路,想好是“先讲后评”、让两部分内容之间形成分明的层次划分,还是依照时间线索“边叙边议”。目前的思路有些混乱,致使叙述没有脉络、“讲述”与“评论”界限不明,条理性和连贯性受到严重的影响,需要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