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初一 写人 984字
2020-11-03 19:44:46

我痴迷于韵律和谐的唐诗;沉醉于错落有致的宋词;偏爱于音调婉转的元曲;留恋忘返于百花齐放的清小说。泡一壶清茶,我渴望像李白那样孤傲;咏一次国盛,我渴望像杜甫那样仁爱;拮一支青梅,我渴望像李清照那样善感。千百年前,琴瑟和鸣,丝竹悠扬,赞颂至圣大道永昌;盛世欢歌,轻柔曼舞,花钿玉钗,墨香氤氲,书生烂漫,剑气如虹,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所以,请让我把杜甫讲给你听。

雨落檐梁,七分打湿了衾床,剩下的三分溢满酒樽。浊眼一转便是半世沧桑。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潦潦就世,引人感伤。这就是杜甫,那个将自己与国家视为一体的杜甫。

“天之骄子”

他生在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境殷实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文学方面无师自通:“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而且胸怀大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曾经那个小小少年,在时光的魔力下,变成了一个孤傲轻狂的青年,他想做一件许多那个年纪的男孩都想做的事——游历天下。他说走就走,十九岁那年,他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旅途。他赏尽人间美景,他唱遍世间繁华,带着一身锐气与干劲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

中年迷茫

正因为他生在一个传统的官僚世家,所以他无法做李白那样飘逸、洒脱的仙人,他只能做一个平凡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家中的男人,尤其世家中的男人,不得不思考一些实际的问题,面对一些惨酷的困境。科举、走上仕途是第一条。但是,天不遂人意,偏偏杜甫科举考试那年发生了“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那次科举的全部士子无一不落选。

他无奈、愤怒,但那又能如何?无可置否,生活已将杜甫身上的锐气打磨得一干二净。为了生存,他只好转走权贵之门,阿谀奉承,奔走献赋,但还是杳无音讯。他就这样客居长安十余年,郁郁不得志,过着贫困安稳的生活。

战乱流离

不知道为什么,生活总是喜欢一次又一次把杜甫折磨得遍体鳞伤。公元755年,震惊后世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一家只好与大唐的皇帝一样,与人民一样,一逃再逃,那叫一个“仓皇”啊。

几经辗转,他在成都安定了下来。携着妻儿,在朋友的帮助下,建起了一个简陋的,甚至有些逼仄的小茅屋。一家人蜗居于此。八月的一场秋风呼号而过,定然又是一夜难眠。被人欺凌,只得暗自叹息。风过雨打,家里处处浸湿。被衾稀疏薄透,孩子在睡梦中蹬裂。他自己则雨脚如麻,彻夜难过。可即便生活已经艰辛至此,他仍对所有被寒风摧折的人们许下最深刻的同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的眼眶顿时红了。古人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是,杜甫呢?他是无论穷达,皆济天下啊。就是这样怀抱仁心的诗人,用煌煌之笔将苦化作了善,将善化作了美。

时至今日,杜甫仍是我眼里的光,仍是大唐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