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卿,一位“真儒豪杰”,在《儒林外史》中被描绘得令人敬佩。起初,他的形象并未受到充分肯定。兄长杜慎卿向鲍廷玺介绍他时,直呼其为“呆子”,称他“连纹银九十七都辨认不出……听见人叙述苦事,便慷慨相助”。高老先生更是直言“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平日教导侄儿读书时,以他为戒,给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标注“切勿学天长杜仪”。然而,迟衡生却称他为“自古难得一见的奇人”!如此矛盾的评价,让杜少卿的真实面貌更加扑朔迷离。究竟,杜少卿是何许人?请听我细细道来。
在我眼中,杜少卿是穷人们的“救星”。他先后为多位困难家庭的人们做了许多善举:资助无钱安葬母亲的杨裁缝,为病重的老管家娄老伯搜寻良药,拿出巨资帮助黄大修缮祠堂的房屋。因此,老门客韦四老爷称他为“豪杰”。对待朋友臧蓼斋、鲍廷玺,杜少卿更是舍我其谁、赴汤蹈火。即便家道中落,仍然参与捐款修筑泰伯祠,满足友人迟衡山等文人的心愿。无论身处何地,他以豪爽仁义之心对待每一位,是我眼中的仁义侠士。
在我眼中的杜少卿还是蔑视科举,反对功名富贵对人思想奴役的“真儒”。身为官僚子弟,他应当通过科举以谋求功名,赢得仕途荣耀,然而,杜少卿对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持有清醒认识和批判态度。当亲戚李巡抚举荐他去京城做官时,杜少卿装病不去;豪强汪盐商希望他为知县作陪,他委婉拒绝。杜少卿的与众不同选择,或许遭到追求名利、贪得无厌的“腐儒”所诟病,但在我眼中,却昭显了他淡泊功名的高尚品格。
然而,杜少卿并未因为对穷人朋友的帮助而得到应有的回报,只能与妻子移居南京生活。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有着开明思想和勇气的正人君子。他敬重妻子,与她共游山玩水;当朋友劝他纳妾时,他则引用晏子“今虽老而丑,我故反见其姣且好也”来反对此举。他的尊重也体现在他对沈琼枝的评价上,称她的反抗行为“可敬极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限制,给予妇女平等地位,因此在我眼中,他是反封建的杰出人物。
或许,杜少卿并非一个完美的人,他被欺骗而浑然不觉,显示出他缺乏经济头脑。然而,这并未动摇他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和对人性“真、善、美”的执着信念。他的形象,代表了吴敬梓对文人的期望,以及对美好人性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在我眼中,杜少卿是一个仁爱之心充盈、勇于追求真理与理想社会的文学楷模。
综上所述,杜少卿的形象,在《儒林外史》中被铸造得神韵非凡,是一位广袤乡野上闪耀的人格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