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姓周,肚子大脑袋小,嘴唇略厚,皮肤黝黑,身材肥胖,走起路来左摇右摆。在为我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上,他一直在讲台上踱来踱去,活像一座大摆钟,摆得我们头晕目眩。
虽说我们对老班的第一印象说不上好,但相处时间长了,我们发现他身上有诸
自多优点。比如他很和蔼,从不对我们“施暴”,平时惯用的战术是“唇舌战”和“鼓励战”。在教学上,他有诸多怪癖,比如他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强迫我们写日记,而且即使我们在偌大的一张纸上只写了三四行也不要紧,他会耐心地帮我们续满,直到让我们心生自惭之意,进而“不用扬鞭自奋蹄”。此外,他还有一套“在语文上要形式大于内容”“习惯重于泰山”等之类的“异端邪说”。对此,我们当然嗤之以鼻。在他的强烈坚持下,我们每天不得不比别的班多写一张书法作品,每个星期比别的班多写一篇周记……结果,我们班同学的字迹比以前漂亮多了,写起作文来也不那么发愁了。这么来说,他的“异端邪说”好像还真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他这人危机意识特强,时刻要我们为中考做准备(要知道,我们才上初一也!)他一有空就苦心研究历届语文中考题,然后让我们做。在这一点上,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一个错字在他那双冒着亮光的电眼下都无处遁形,火红而工整的“请订正”三个大字会刺得你眼睛生疼。我们也曾抗议过:“我们才上初一耶,你至于那么较真儿吗?”可是他却冷笑一声,抛出一句不是名言的名言:“中考,不允许出错!”
他这人还特细腻。有一次,他见班里的饮水机坏了,便大汗淋漓地把办公室的
饮水机搬到教室里来,说怕我们渴出毛病,影响学习进度。如果值日生没把黑板擦干净,他就会用湿抹布将黑板使劲抹一遍,还将擦黑板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并发表了“擦不好黑板就学不好知识”的新鲜言论。你说他神不神?卖弄书法也是他的每日必修课,而他的书法作品就是把次日课表工工整整地抄在黑板的左下角!你说,我们都上初一了,还能记不住明天有什么课?可他依然故我,还说:“我这是为了把你们忘带课本、忘交作业的恶习扼杀在摇篮里。”
班会课是人气最旺的课,因为在班会课上他不是说教,而是让我们看他一周以来精心搜集的纪录片和精彩视频。我们确实是够欢乐,可同时也不免有点担心:难道学校领导不会对此有意见?他还有两宝,其中之一为他放在右手边的掌上明珠——《现代汉语词典》。那么,他为什么上课时还要备词典?关于这个问题嘛,对不起,我不知道。另外一宝则是他放在左手边的两盆不知名的野花,他每天用喝剩下的豆汁和牛奶浇它们,所以它们生长得非常茁壮。这花有什么用?哦……第一,我想大概是能产生光合作用,使他上课时保持身心愉快;第二,这花可以对我们起到很好的激励用。此话怎讲?每当大考来临,我们惴惴不安时,他总是深情地望着那花,如唐僧般自言自语:“以往花开的时候,我的学生总能考出很好的成绩。你们看,这花不是又要开了吗?……”
最后还是补上这应景的一句吧:老班,我们爱你,祝你永远快乐!
教师点评:作者笔下的周老师,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但是他有着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诸多“怪癖”:性格和蔼,惯用“唇舌战”和“鼓励战”;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还只初一便提早为中考打基础;注重细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习惯;课堂上能够机智地调控应变,有效地驾驭课堂;不按常理出牌,善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等等,从而受到同学们的喜爱与欢迎。文中的周老师,他的人格是朴实的,他的作为是朴实的,他给大家的印象也是朴实的,有血有肉的。当然,朴实与趣味是不矛盾的,如对周老师外形的描述,“肚子大脑袋小,嘴唇略厚,皮肤黝黑,身材肥胖,走起路来左摇右摆”“活像一座大钟摆”,语言形象而有趣。如描写周老师对“我们”写字的高要求时的语言、神态等细节,像播放视频一样,还原了当时的画面,从情节上展现趣味,使得人物形象生动,真实,有血有肉。这篇文章中的文字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骈文俪句,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情趣盎然。真实中见真情,朴实中见智慧,扎实中见功底,文章能做到这些,属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