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阅尽世间百态;大海咆哮,读完海枯石烂;衰叶枯枝,更替春夏秋冬。自然在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他与众不同的美。
阔无际是草原的代名词。蓝天下,牧羊人陪伴着成群结队的牛和羊,牛羊们欢快的吃着绿油油的嫩草,不禁令我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身穿异服的蒙古牧民们,骑着马,凭着风,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此景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热烈!这便是自然的豪放美。
秋风瑟瑟,秋是丰收的季节。田间,只见农民们挥洒着汗水,挥舞着镰刀,愉悦地挥向麦子。风轻轻拂过,麦田翻起波浪,农民的衣裳在风中轻舞。他们哼着小曲,脸上洋溢着因丰收而产生的幸福笑容,这便是自然的勤劳美。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笔下的自然是意境无限而奇丽无比的。朱熹用“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来赞美春;杨万里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来褒奖夏;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来展现秋;柳宗元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描述冬。春新,夏美,秋黄,冬白,这便是自然的灵动美。
花是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花,迎春出芽,遇夏怒放,金秋凋零;有的花,凛冬独展,染尽风华。周敦颐的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得让人可望而不可即;陆游的梅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冷艳得充满浩然正气;黄巢的菊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狂妄得不可一世。排在花后面的草,虽不与百花争艳,但也可以屹立于世。白居易心中的草,便是带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毅力而生存;刘禹锡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来展现自己眼中的草,表现着自己的闲适与洒脱;王维对着草深情呼唤:“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则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花草无情,万物有意。他们因人们的欣赏而变得美好,因人们的寄托而变得动情。这些美好和动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用文字去记录。生生不息,万物之灵不变,自然之美永恒!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具体,立意深刻。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