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厮守

初一 写景 891字
2023-10-21 16:55:33

风沙,是敦煌的淡妆。

厮守,是尘心里的佛界。

仲秋,沉暮。汽车如一支利箭飞越夐绝的荒漠,些许细细的情味,却一眼千年——几缕沉沉的秋风,几株孤傲的白杨,几只深沉缓步的骆驼……在它们恣意摇曳的生命里,尘封了多少厮守的沉沉苍苍?那是大漠的文字与符号。它们,因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广袤苍劲,竟能扛得起敦煌的庄严与厚重。

驱车向莫高窟,途中思味:莫高窟,仿佛并不限于一个朝代的集中叙述。早在先秦时期,乐僔和尚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就此诞生;从十六国至元朝,前后延续千年之久……因而,莫高窟——这个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便长养成了一片纵深千古的精神领地。

思潮翻涌着,不觉以至洞窟前。唐宋窟檐仅剩5座!5座……默然惆怅,在滚滚扑来的历史风烟中,早已风干明清两朝的无知与傲慢,忽略文化,背弃文化,使是对虔诚的亵读。怀着糅杂的心情,不忍细看第427窟的窟檐——檐角舒展,层层叠叠,秀逸古雅,宛若一只只鹰,准备在历史的苍穹中快意腾飞,天空却又会写满鹰的眷恋……那一刻,是缄默的厮守。

步入洞窟,目光便染上古风古韵的味道。壁画色彩鲜艳,细细欣赏,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呼吸和余温。细听,壁画“飞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那秀逸的襟带,仿佛讲述着人间慈悲的过去和未来。那是中西文化的艺术再现。随着文化态势的转变,飞天的意境,或苍凉或恬润,或清瘦或豪迈。那是朝代风雨的更迭,宛若一幅留白丰富的彩墨,历史的笔停在哪儿,续写的情思就会在哪儿闪烁。那些壁画的观感,全然不像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时常带有视觉上的锋芒,而是轻轻敲响一种历史的跫音,温和而恬润,在繁芜的耳畔,涤清,回响。那一刻,是温婉的厮守。

走出洞外,汽车绕一个半圈,便到了鸣沙山和月牙泉。煌煌大漠,粗犷地承载着壮丽的夕阳,却又闲适地捧起一泓隐于风情之外的素洁——月牙泉。秋波漫展,脉脉地溶了半边瓦蓝的天。暮色四合,她的襟抱中,又会怎样地浸浮中天的霜月?她,就像一滴清泪,意外地坠入茫茫大漠。孤寂里,谁又能读懂她的苦涩与凄怆?月,流入心湖的月。这,便也是对那湾“月牙”最好的注解了吧。那一刻,是冷润的厮守。

大漠秋风,静静的敦煌,淡去泪光,浸透明朗,让风沙里的阳光,赓续文化未央。厮守,厮守,岁月里诗行……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有条理性,取材真实,语言生动。作者依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对景物做了介绍,营造了空间感,让文章更加清晰地呈现了景物及其特征。文章移步换景,描写全面,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对景物形成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