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建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的美誉。扬州繁华历来已久,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墨客不断之处。扬州的市花是琼花,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瘦西湖、个园、何园等。而淮扬菜、扬州炒饭更是风靡全国。
不知哪一阵清风掀起了瘦西湖画舫的窗帘,扬州,在盈盈的水波里倒映着它古典而惊艳的容貌;又不知哪一场泠泠细雨浸润了个园的琼花,带着江南古城的绝色,翩跹而落。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扬州从来就不缺乏赞美。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来了又去,留下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文艺诗句,于是在人们的思绪里,扬州总有着明媚的三月春光与垂柳;扬州景色雅致,如瘦西湖、个园、何园等名胜数不胜数,于是有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横空出世;扬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才有了不知哪位巨富口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豪言壮语。这瑰丽的山水,独特的人文,连同那精巧的淮扬菜,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说扬州最为个性的生活方式,不外乎“冶春茶社吃早点”“瘦西湖畔赏琼花”了。扬州人有吃早茶的习惯,而冶春茶社则是首选。这座有着百年历史,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的园林式茶楼,绝对是扬州的一大亮点。在竹椅上坐定,点上一笼蟹黄汤包,咬一口,皮糯汤鲜,一种用千年历史酝酿而成的滋味瞬间充满了口腔。如果不过瘾,那么来一碟煮干丝,上一碗豆花,地地道道的淮扬风味绝对会征服你的味蕾。
扬州的美食,总是离不开淮扬菜。淮扬菜是淮安和扬州两地风味菜的总称,形成于明清时期,又以清朝为盛。淮扬菜味道清鲜,咸甜适中,用料鲜活,制作精细,非常注重刀工。在淮扬菜中,尤其以“三头”著名,分别是“清蒸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蟹粉狮子头以五花肉和蟹肉制成,猪肉香和蟹肉鲜合二为一,回味无穷。扒烧整猪头以猪头肉制成,汁浓肉酥,甜中带咸,齿颊留香。拆烩鲢鱼头则取肉肥鲜嫩的冬季鲢鱼,拆骨后辅以鸡肉制成,鱼头无骨,口感鲜嫩,吃的时候用勺不用筷,别具一格。除了“三头”,扬州炒饭、大煮干丝、松鼠鳜鱼等都是淮扬菜的招牌菜。 除了淮扬菜,富有淮扬风味的点心和小吃同样也历史悠久,如三丁包子、千层油糕、蟹黄汤包等。比起正餐的菜肴,扬州的点心来得贴近大众,在精致的茶楼能吃到,在平实的小店能吃到,甚至在脏兮兮的小巷子里也能吃到,它们代表着每个扬州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如果说淮扬菜和点心小吃代表着扬州的血肉,那么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则铸就着扬州的风骨。俗语云:“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只有扬州的西湖以婉约的风姿、清瘦的神韵异于诸湖。瘦西湖形状狭长,长约4千米,宽不到100米,湖面上建有不少风景建筑,包括冶春园、叶园、湖上草堂、二十四桥等景观。其中又以二十四桥最为著名,一句“二十四桥明月夜”更是道出了瘦西湖的雅致风韵和旖旎风情。每当下雨的时候,瘦西湖都会被蒙蒙烟雨所笼罩,如梦似幻,好像全世界都陶醉在这一泓温婉的江南柔情之中了。
何园秉承着扬州的神魂,是扬州园林的集大成者,也是晚清园林的代表作,被称为“晚清第一园”。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光绪年间任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的何芷舠所建造。何园最为著名的就是“天下第一廊”了,这是一座长约1500米的复道回廊,连接着园林各处,四通八达。到了现代,不少电视作品都在何园取景,如《红楼梦》《还珠格格》等,电视荧屏上的何园,总是上演着一出出缠绵悱恻、悲欢离合的故事,而百年之前何园的千金小姐,是否又真的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呢?
大明寺是位于扬州郊外的一处千年古刹,佛教庙宇掩不住秀丽的园林风光。大明寺建于崇尚佛教的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寺庙内有一株高达丈许的琼花树,春来之时,瘦西湖畔垂柳招摇,大明寺内琼花翩跹,非常美妙。寺内有一座鉴真纪念堂,建于1963年。漫步于大明寺内,在禅香中放下尘世的背负,领悟人生的禅理。
不同于园林古寺,文昌阁寄托着扬州城600多年来莘莘学子的梦想,是扬州人的“文曲星君”,每年进京赶考的扬州学子,总要参拜一下文昌阁,祈祷高中。文昌阁俗称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广场中心,高24.25米,建筑风格类似于天坛的祈年殿,登塔眺望,周围的闹市街景尽收眼底。